追溯医学的起源,医史学家们各有不同的见解,或医源于神,或医源于圣,或医源于巫,或医源于动物本能……医学的真正起源虽已不可考,但人类对于生命的关爱必然是医学发展卷轴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没有同情、关爱、救助等人类情感因素,医学知识和技术几乎没有价值可言。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教授曾发表过《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的主题演讲,他说“医疗起源一个同情心,人贵在有同情心”“因医院”。
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李小霞早将对医学的热爱融入生命,将对患者的仁爱铸入灵魂。她抛置了从医道路上所有的艰难曲折,她说,“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想要做一名医生。”
“我6岁时就向往做医生了。”李小霞笑着说。“从小我就想象自己戴着眼镜穿着白大褂做手术。我排行老大,很小就在家帮忙做饭。那时候为了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还会拿活鸡练手。”
回忆往事,李小霞谈笑风生、轻松无比,丝毫看不出历经过磨难的痕迹。然而,李小霞的学习和从医之路却是极其坎坷的。
李小霞成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批斗、游街、抄家……所有人都被裹挟在一种恐怖的氛围中。当时人人自危,很多学校停课,大学停止招生,几乎无人有心读书。而李小霞一直怀揣着做医生的梦想,她一直坚持用功学习,恶劣的大环境也从未动摇过她的决心。
幸运的是,年四人帮粉碎,年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累积了11届的考生多万人次涌入考场,而被录取的仅有27.3万人,录取比例为4.6%,激烈的竞争堪称空前绝后。李小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的内科专业。在收取录取通知书时,她还在工厂工作。
对那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李小霞将磨难当做自己成长的课堂,她甚至以此为一次难得的境遇。她说,“正是因为中断了11年,老师教导我们格外认真。而77级的学生大多当过知青,插过队,其中还有很多被耽误了10多年的考生,大家都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极其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艰苦,却是一段激情燃烧充满理想的岁月。”
医院风湿免疫科是全国最早开展风湿病诊疗的科室之一,医院中本专业综合实力排名第一。
“患者来看的是病,医疗技术至关重要。做医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医疗技术要好。”李小霞特别重视提高科室工作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她不仅鼓励并全力支持工作人员学习进修,还积极返聘退休老专家俞乃昌教授。
李小霞说,返聘老专家最关键的是能尽力减少患者的误诊率。循证医学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临床医学实践,老专家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方面能帮助诊断患者,减少误诊;另一方面医学的发展需要传承,老专家能通过言传身教将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最后,“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是老专家们一致的愿望,能够帮助并支持老专家发挥余热。
有些常见风湿免疫疾病发病症状很容易和其他科疾病混淆。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有些会有皮疹症状,便就诊于皮肤科;白塞病患者会出现反复口腔溃疡,可能首诊于口腔科……“风湿免疫疾病过去叫结缔组织病,结缔组织遍布全身,所以风湿免疫疾病从头到脚都可能发病。因此很多不了解的患者经常走错科室,延误诊治。”李小霞带领风湿免疫科加强与呼吸科、骨科、皮肤科、消化科等的联系,还定期举办科普宣传会,减少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的误诊率,提高其早期诊断率。
医学无论何其发达,还是有其极限,并不能治愈人类所有的疾病。李小霞认为,每一位医生都应时时处处换位思考,尽己所能给予患者爱与希望。或许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能被治愈,但应该让他们医院。有了爱与希望,生命才能透出温暖的光来。医院风湿免疫科的科训是“以科为家,视患者为亲人”。要求每天结束一天工作后必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有没有工作上的不足和忘记为患者做什么。李小霞在与患者相处方面对科室工作人员要求极高,自己更是以身作则。
李小霞说,对患者最好的治疗就是热爱他们。她永远对患者抱有热忱,永远以诚相待。她会帮素不相识的医院,会给有困难的患者垫付餐费,会救治被其他医生拒收的患者……
李小霞十分重视与患者相处的细节,她认为细微之处方可见真章。她从不以床号代称患者,总是以患者的职业和年龄来确定称呼,例如李师傅、王老师。她认为医学不是冷冰冰的器械检查,医生诊治疾病不应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