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6日,医院骨内科主办的《第2届东江风湿免疫论坛》医院东院区成功举办。来医院医院单位的余名医护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班。
自古以来,风湿免疫疾病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构成了危害。两千多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的体液由于湿冷而下注于四肢、内脏引起疾病,即‘风湿’”。《希波克拉底文集》描述了18个有关风湿免疫疾病的典型表现,例如痛风、狼疮、白塞病、硬皮病、风湿热、骨关节炎等。
而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黄帝内经》也描述了大量风湿疾病的情况,如专篇论述“痹症”。
汉代“医圣”张仲景也描述了“狐惑病”,也就是白塞病。看过韩剧《大长今》的也知道剧中的国王也患有“狐惑病”。
在现代,风湿免疫疾病发病率高,有一定的致残率。危害人类健康的同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而且风湿免疫疾病贯穿素有年龄段的人群,从幼年到青年、中年、老年,危害巨大,是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断、治疗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风湿免疫医院仍有许多的误区、不规范的地方,而提高风湿免疫疾病治疗的达标率,医院对风湿免疫疾病的认识。
尽管风湿免疫疾病的防治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并未能阻止风湿免疫疾病发病率快速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人口不断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等相关,从而导致国人风湿免疫疾病发病率大幅增加,致残人群数量也大大增加。中国各级医疗机构对于风湿免疫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等极为低下。
因此,医院作为惠医院,非常有必要举行风湿免疫疾病的学习班,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风湿免疫疾病的认识。
首先授课的是来自广州医院的陶怡教授,她是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也曾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5届常委/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分会3届常委。
陶怡教授给我们讲授了《类风湿关节炎诊治进展与临床疑似关节痛》,她通过解读了美国风湿病学会最新的类风湿关节炎指南,以及对于尚未达到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关节炎该如何处理,都有一一解释。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东莞的吴恒莲教授,吴教授曾在3医院风湿科,医院风湿免疫科,曾担任东莞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创会及第一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教授给我们带来《不容忽视的骨关节炎》。骨关节炎作为老年人最常见的关节疾病,致残率相当高,确常常被忽视。
第三位讲者医院的王育凯教授。王教授发表SCI文章21篇,其中许多有关于风湿免疫疾病相关的肺部病变。所以这次他给我们讲授的题目就是《风湿免疫疾病相关肺间质病变》。
许多风湿免疫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都会影响病人的肺部。该如何识别处理,王教授给我们带来许多新观点。
第四位讲者是来自医院的接力刚教授。接教授的题目是《风湿微创2.0》。
在二战以后,风湿免疫科医生曾大量的进行关节镜操作,后面由于各种原因放下了。但是,新时代的到来,使得风湿免疫科的关节微创操作进入2.0时代。
第五位讲者是来自惠州三院的李冠教授,李教授的授课题目是《精准靶向,卓越双达标》。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个疾病,在过去几十年之内都是使用比较古老的药物治疗,最近10年生物制剂的使用,给大量病人提高了生活治疗,减少了疾病的复发。
第六位讲者是来自中山大学附医院的许雪娟教授。她带来的讲题是《抗骨松药物的不同疗效与假期》。
许多人并不知道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是有药物假期的,在假期怎么更换的作用会更好,不会导致之前的治疗前功尽弃,许教授都详细讲解了。
通过本次论坛学习班的开展,与大家一起探讨风湿免疫疾病的防治理念,共同提升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水平,提高对风湿免疫疾病的认识,实现对风湿免疫疾病的“早诊断、早防治、早治疗”,共同推动惠州市风湿免疫疾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图片来源
骨内科
稿件来源
骨内科李冠
编辑
骨科医学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