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口腔溃疡视力变差生殖溃烂,警惕白

白塞病的临床表现

全身许多脏器均可受累,常见发病部位是口腔、皮肤、生殖器、眼和关节,心脏和大血管、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等则较少累及。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两型:即少数急性发病者,是在5天至3个月内于口腔、皮肤、生殖器及眼等常发病部位同时或先后出现损害,且局部损害和全身性症状均较重。大多数是慢性发病,某一器官发病经时间不等的反复发作与缓解后,再分别于其他器官发病。一般是口腔在先,眼在后,以局部损害为主,全身性症状较轻,但在病程中可急性加重。

刘晋河主任提出中医学对白塞病的认识   白塞病早期多由湿热毒邪致病,日久多兼阴虚火旺、瘀血阻滞,病变部位在心脾肝肾等多个脏器,病情复杂,缠绵难愈。

1.湿热毒邪,湿热时邪侵袭人体,或湿邪内蕴日久化热,或热病、毒痢、斑疹等余毒未尽,与湿热相合而为湿热毒邪,侵犯脏腑而循其经络流注,湿热上攻口眼咽喉,下注二阴,局部蚀烂而成溃疡。肝经湿热上攻于目,则见胞轮红赤、羞明流泪。皮肤为湿热所蒸,则见多形性红斑、水泡、丘疹。

古人对此病因早有认识,正如《诸病源候论.湿慝候》云:“湿慝病,由脾胃虚弱,为水湿所乘……。或时病后,客热结腹……舌上尽白、细疮如粟,若上唇发疮是虫食五脏,则心烦懊,若下唇生疮是虫蚀下部,则肛门烂开。”

2.阴虚火旺湿热毒邪内蕴日久,邪热灼伤阴液,或由他病而汗吐下太过伤阴,或热病伤阴,阴虚而生内热,与湿浊相合,湿热虚火扰动心脾肝肾乃变生狐惑诸症。正如清代医家魏念庭指出:“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明确了本病乃虚实夹杂之证。3.瘀血内阻湿热久恋,必与气血相搏,阻碍气化生机,使湿浊热郁遏滞脉络,亦可阴虚内热与气血互结,或因气虚湿阻,阻滞脉络,致气滞血瘀,口、眼、二阴、肌肤、关节失于濡养,诸症丛生,兼见皮肤红斑色暗、瘀斑等。《金匮玉函经二注》“狐惑病,谓虫蚀上下也……虫生于湿热败气瘀血之中”即谓此而言。   总之,本病病因病理与湿热毒邪、阴虚、瘀血息息相关,病位广泛,主要累及心脾肝肾,变证多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dhz.com/jbzs/134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