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中医一科
中医“治未病”的
“奥”与“妙”
中医
治
未
病
中医“治未病”起源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成为千古名句。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将“治未病”的内涵更加传播至远。
其实,“治未病”理论的酝酿、积累、领悟直至诞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治未病”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发展于秦汉时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经过历代医家充实提高而渐成体系,并将其奉为医工之最高境界。“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非常形象之比喻,在数千年前即提出:与“治未病”相比,“治已病”代价相当之高,预防疾病的理念价值高于治疗,而且古代,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理表述常关联治国寓意,立见高远。
“治未病”并非只是干预疾病的前期,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次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状态。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三则,“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或是疾病痊愈后要防止复发。
面对当今人类社会多发的老年病、慢性病、多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内脏功能失调等复杂疾病,即便医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然面临重重问题。不只是医疗技术的缺失,国家财政同样遭遇全新挑战。由此,预防医疗和慢病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医“治未病”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治未病已经介入到越来越多的领域,比如,发挥疾病前期的预防主导作用、一些重大疾病的协同治疗作用,以及慢性病康复阶段的核心辅助作用。
按照以往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我科和体检中心、消化科、呼吸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科、心血管科、心身科等科室进行了较为密切的中西医协作机制,取得了相对满意的影响和成效。例如,针对亚健康人群、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顽固性便秘、呃逆以及肠预激综合征、慢性结直肠炎;慢性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妇科产科疾病如功能性出血、月经紊乱、更年期综合征、子宫脱垂、宫外孕保守杀胚、盆腔炎、产后乳少、乳腺炎;儿科疾病如消化不良、疳积、肺炎、遗尿等;耳鼻喉科如慢性咽喉炎、口干症、耳石症;心血管疾病如慢性心律失常、慢性心衰、心脏神经症;心身科如睡眠障碍、躁狂、多汗症等,通过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疾病不同时期,辨证进行不同的中医内调外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越来越多的西医同事们,因此对中医刮目相看,信心倍增。常常亲自或带着家人前来“把脉问药”。
人体是复杂的,疾病是多元化的,医疗应当也必须系统化。我们需要多种思维的碰撞、多种技术的相互补充衔接。中医药对疾病的整体观和对待病人的个体化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系统生物学、精准医疗、个体化医疗,无论从思维模式还是研究的技术手段上,都可能产生出巨大的创新。
中医旺盛的生命力源泉就是恒古不变的疗效。它的系统思维,整体把握,顺势而为,外辅内调,在调适、调心、调身基础上的辨证施治,正是中医学的精髓,它有效解决了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从而使得中医药在今天仍然大放异彩,我们中医人要做好传承发展,还要守正创新,与现代医学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共同繁荣。
专家简介
李雯燕,主任医师,中共党员,哈密区域中西医结合风湿专业学科带头人。现任十三师医院中医一科主任,新疆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疆医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抗癌协会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抗癌协会心理社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工作20余年。数医院、医院进修风湿免疫专业,多次参加省内外专业学术会议及全国级专业研修班。擅长风湿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规范诊治。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白塞病、痛风等疾病,进行中西医结合诊治效果显著。并对各种内科杂症如眩晕、慢性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及妇科疾病的中药调理治疗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家级、省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20余篇,主持兵团十二五科技项目基金1项,师级课题3项,带领团队于年成为兵团重点专科。
SPRINGFESTIVAL
文字丨中医一科李雯燕
排版丨琪琪格
审核丨穆娟娟张启鹏杨军英张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