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middot经脉第十是动病,

治白癜风南宁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hl/191006/7511920.html

“是动病”、“所生病”,是《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在叙述完每条经脉的循行起止后,关于疾病的症候记载。历代医家对其有不同见解。

上图来自于:黄海涛中医

左右滑动阅读《灵枢·经脉》全文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次五賍,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鼻流清涕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鼻根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口角后,下颌部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幽门部,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股外为髀关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缝匠肌外侧,约平会阴,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胫骨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胗与疹通,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第1蹠骨的头部突起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腨)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膕踹(腨)、脚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盳盳)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口唇上翻;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下颌骨角伤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说文》:嗌者,咽也。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病不能言。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罢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亦所别也。

向下滑动阅读《灵枢·经脉》更多内容

以下内容来自:翟双庆.论《内经》“是动病”、“所生病”[N].中国中医药报,-06-22().

《内经》“是动病”、“所生病”,是《灵枢·经脉》在叙述完每条经脉的循行起止后,关于疾病的症候记载。后代医家对其有不同见解,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气血先后说。《难经·二十二难》云:“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即每一条经脉都分为气病和血病,气病在先,血病在后;新病在气,久病在血。可知,“是动病”是气分病,“所生病”为血分病。

第二,经络脏腑说。《校注十四经发挥》认为:“是动病”为经络病,“所生病”为脏腑病。王冰也直接将“是动”解释为“脉动”,表示此经脉异常变动,则可以在本经循行所过之处出现相应病症。因为“是动”病直接来源于脉诊病候,只言“动”而不言具体脉象,后人多将“是动病”直接解释为经络病。相对而言,“所生病”则为脏腑病。

第三,内因外因说。《灵枢集注》云:“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即经脉因受外邪侵犯所发生的病证称“是动病”,本脏腑发生疾病影响到本经的称“所生病”。

第四,本经他经说。《难经经释》云:“《经脉》篇是动诸病,乃本经之病;所生之病,则以类推而旁及他经者。”即本经之病称“是动病”,影响至他经之病称“所生病”。

第五,穴动诊病说。《灵枢注证发微》认为“此篇‘是动’之义,正言各经之穴动则知其病耳”,即根据各经腧穴的脉动变化诊断疾病及预后。“主×所生病者”是对“是动”后所列病症的结语,表示经脉病涉及的内容。而“主×所生病者”之后所列病症,“或出本经,或由合经”,是对该经病补充的另一组病症。

第六,病症主治说。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年版)也认为:“是动病”说明经脉的病理现象,而“所生病”是说明该经经穴的主治证候。可以认为,“是动”是由于本经脉变动而出现的各种病候,其病候彼此之间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关联。张介宾注云:“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也指出“是动病”为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是主……所生病者”是指本经腧穴可主治之病症,可以是本经之病,亦可以旁及他经,病证范围较“是动”广,病候间不一定有病理上的联系。

以下内容来自:胡成想,林宝城,李知行,等."是动病""所生病"各学说探讨.

古人从不同角度出发,解释“是动病”、“所生病”,为后世医家的理解提供了很多思路,但也有其理论缺陷。如《难经》的气血说理论依据与经文原文有较大差异;张志聪从辨证的角度出发,并未将“是动病”“所生病”孤立开来,而是可相互影响,此种说法相对笼统,缺乏事实依据。徐灵胎的“本经他经说”与冈本一抱的“经络脏腑说”存在同样的缺陷,与部分原文记载相悖。现代医家在汲取了古人各家学说之长后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现代各家学说均从整体观或辨证观角度出发,各理论学说均有其特点,但多数为一家之言。

要正确理解“是动病”“所生病”,必须从《黄帝内经》整体观出发。

关于“是动病”的记载也可见《黄帝内经》其他篇章,如《素问·刺禁》言:“刺中心,其动为噫,刺中肝,其动为语”与《灵枢·经脉》:“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其“动”均指脉动失常。《灵枢·百病始生》关于“所生病”记载到:“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因此“所生病”不单见于经络病,亦可见于脏腑病,所以“所生病”应为经络或脏腑生理功能在体表的反应。

如果单从文献研究角度出发,“变动、主治说”最为学术界所接受,也是针灸学教材所采用的。而李子孺、赵京生、曹焱的批注、沿袭观点较其他学说更贴近实际,直观、简洁,也更容易为读者理解,对于治疗、诊断的指导也比较贴近临床。

以下内容来自:王伟.拨开迷雾学中医2——《灵枢经》针灸入门[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疾病的实相是:疾病是整体失调的局部表现。任何一个局部的病理改变,无论是炎症还是癌症,其根本原因都是人体大的环境发生变化并且得不到及时纠正而表现出来的局部改变。可以说没有大环境的改变,大部分非外伤的疾病都不会出现。

2、以文化人:我们读《论语》知道了某一句话的意思或是能背诵某一句话,这对我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只有从内心赞同这一句话,发自内心地认同并自然而然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接受圣人的思维,这才是真正地读经典。

3、我们必须熟练把握每种阴阳相倾状态人体会表现出的外在不适反应,这就要求不仅要反复感受不同状态气血的变化,还要反复阅读并记忆《经脉第十》中每条经脉的是动病与所生病。

4、要更好地应用人迎气口脉法有一个前提,就是能准确从外证中判断人体的阴阳相倾。“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

5、假设我们摸脉发现病人当下人迎一盛,并且脉象安静,就可以初步判断病在足少阳,此时问问病人的不适症状,若正好几个关键点与《经脉第十》记载的足少阳胆经或足厥阴肝经的是动病或所生病一致,那就可以判断病人当下气

血偏于足少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病在足少阳,病人会表现出足少阳经所过部位的实性病变,或是表现出足厥阴经所过部位的虚性病变。当内证与外证都共同指向一条经脉时,我们的判断基本就不会出错了。

学习笔记:结合上述内容理解“所生”二字。

6、月的天地之数相应,故《经脉第十》言:“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沿着经脉所流经部位的体表切寻,在经脉流经的某几个部位多能触及如波涛般的脉搏,这几个部位就是脉口,又称为气口、寸口。古人认为出现脉口多是因为骨骼或肌肉对经脉的阻挡形成经水的聚集而产生的搏动。通过感受脉口搏动的感觉便可以判断该条经脉的气血状况。当脉口异常搏动,说明该条经脉的经水出现问题,人体便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故《经脉第十》每条经脉都有“是动则病”,记叙每条经脉所过脉口异常搏动后人体会有的表现。同样当该条经脉的脉口搏动恢复正常,则与之相应的不适症状也会恢复。

学习笔记:结合上述内容理解“是动”二字,应与脉象相关,与司外揣内,内外相参有关。

7、“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这样建立了经脉体系上的诊断与治疗体系,古人再将这种思维进一步延伸,将天地间的十二条大的水系与人体的十二经脉相类比,将沟渠比较深、气血比较多的手足太阴、手足阳明经类比为江河湖海,其他经脉类比为天地中的其他大的河流。古人进一步观察:发现山谷之间风比较大,河水表面风气较大,白天气温升高,河水蒸腾为风,夜晚气温降低风气冷凝降为河水。人体经脉亦然,有行于脉外的卫气与行于脉中的营血,卫气如风,营血如水,营卫日夜运行周身。如此整个建立在以十二经脉为基础的针灸体系定型,“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8、病在四海的治疗:天地之间有四海,人体内亦与天地相应有四海。四海为十二经水所汇聚之处,调节四海可以调节十二经的气血,当人体特别虚弱的时

候我们需要针刺四海来调节。当病人整体脉象处于肝脉且脉象特别虚弱胃气特别少,或病人整体寸口脉非常弱而左关脉尤其弱,病人表现亦是血少的症状,我们可以针刺补血海;当病人整体寸口脉特别弱而唯独左关脉有豆大的结实点,病人表现亦是血虚中夹实的症状,我们可以针刺泻血海,其穴位为上巨虚、下巨虚、大杼。当病人整体脉象处于土脉且脉象特别虚弱胃气特别少,或病人整体寸口脉非常弱而右关脉尤其的弱,病人表现亦是脾胃虚弱的症状,我们可以针刺补水谷之海;当病人整体寸口脉特别弱而唯独右关脉有豆大的结实点,病人表现亦是脾胃虚中夹实的症状,我们可以针刺泻水谷之海,其穴位为足三里、气街。当病人整体脉象处于肺脉且脉象特别虚弱胃气特别少,或病人整体寸口脉非常弱而右寸脉尤其的弱,病人表现亦是气虚的症状,我们可以针刺补气海;当病人整体寸口脉特别弱而唯独右寸脉有豆大的结实点,病人表现亦是气虚中夹实的症状,我们可以针刺泻气海,其穴位为人迎、大椎。当病人整体脉处于肾脉且脉象特别虛弱胃气特别少,或病人整体寸口脉非常弱而左寸脉尤其的弱,病人表现亦是髓少的症状,我们可以针刺补随海;当病人整体寸口脉特别弱而唯独左寸脉有豆大的结实点,病人表现亦是髓虚中夹实的症状,我们可以针刺泻髓海,其穴位为风府、百会。针刺四海对很多长期虚劳病效果显著,多数针刺后症状就可缓解。需注意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久的虚劳病一定有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时针刺后一定要叮嘱患者合理饮食,根据脉象可以建议病人多吃一些有益于身体的食物,注意休息,恬谈虚无,精神内守,病人的配合与否在这些病的治疗上起关键作用。

9、阴阳学派:《脉经》收录的《伤寒论》曰:“大法曰: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宜温。”根据一年四季与六经的相互对应关系,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调节阴阳平衡,从而得到了六经大法:少阳病——和法;太阳病——汗法;阳明病——下法;太阴病一“不下而下”(只为起到下“气”作用的下法);少阴病——温法;厥阴病——通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dhz.com/xgyy/12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