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完了七情的致病特点了。现在做一个简单总结。第一,七情直接连着人体的五脏,直接伤及人体的五脏。不管你的情绪是好与不好,都是伤五脏的。第二,七情影响脏腑的气机。气机会出入,升降,上下,导致你的气不平和。我们常说要心平气和,要气机稳定,就是一个很好的状态。第三,七情会影响病情,会影响身体的疾病。
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再看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在《礼记·礼运》里面就讲,“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不用学,小孩子生下就会这样,这是人之天性。古人讲,情绪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来养。我们的社会家庭生活对我们的脏腑功能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医讲,“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上配天,是说天气如果很清爽、很晴朗,我们心情就很清爽,头也很清凉。前段时间雾霾天,北京的气很阴沉,你做事情就很烦,莫名其妙的不清亮。大脑就受天气的影响。下象地以养足呢,我理解,地气主要是五味,酸苦甘辛咸,无非是我们吃的这些东西,五谷,五黍,五畜,它用这些来养你的五脏。这都是地面上长的东西,来养我们自己的脏体。中傍人事以养五脏。我们人与人之间在这个社会中活动,别人对我好,我就很开心,别人嗔恨我一下,我就被他扰动,也就跟着起了烦恼心。你一动气,你的五脏就乱了。所以说中傍人事以养五脏,这是《黄帝内经》里面讲的。所以,药王孙思邈就讲,“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赈之灾”。天灾,我们可以赈灾,人体的病也是可以治愈的。圣人是如何做的呢?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用最好的德行来教化民众,然后再辅以制度、礼乐等。常态养生我们常态,人与人交往,你看我们来到师姐家,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欢喜?因为师姐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每个人来这儿都是与人为善的,助人为乐的。我们说:“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大家都希望我们周边的人好。这是一个很好、很和谐的状态。《黄帝内经·四气调神》是这样讲的,“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在春天的时候,我们怎么养我们的生机。春天我们要向天地一样,天地都在生发,小草、小树都绿了,嫩芽一点点的生发。我们去踏青,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觉得真好。小孩到春天也活动了,惊蛰以后,小虫子都出来了,操场上小孩都在奔跑,我们也是在采天地之气。在那个环境下,人自然都要出来,呆在家里就觉得没有生机,我们要去感受自然的生机。怎么感受?夜卧早起,晚上可以睡得稍微晚一点了,像冬天我们早早就睡了,春天可以睡得稍微晚一点,早晨呢,早早起来。广步于庭,披发缓形,在庭院里面散散步,穿着很宽松的衣服。以使志生,让志气慢慢生发起来,来养我们。所以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它是培养我们的志气。接着讲,“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要生长不要杀害,要给予不要夺取,要奖赏不要惩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这个气机,你自己的肝脏就受伤。所以再看我们的民俗,到春节的时候,老人要给孩子压岁钱。给压岁钱其实是老人在养自己的肝脏。古人要把这个民俗传承下来,其实是给予者本身也在收获。因为人老了,气血没那么旺盛了,让小孩的生机感染自己的生命力,你的生机就油然而生。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春天我们会植树、春耕,还有放生。你放生,给他们自由了,内心的愉悦感就生起来了。清明节回家的时候,我跟我孩子喂小鸽子,你看他给鸽子撒谷物的时候,可开心了。给他玩那么多好玩的都比不上这个开心。我跟我爱人说,“你看咱们让孩子喂鸽子,养他的肝脏”。你要给予它,不要杀它。你杀它你要使力量,你发脾气要动自己的肝气,那个力量需要调你的能量。你要是给予它的话,养你的仁爱之心,慈悲之心,鸽子都簇拥在你身边,你很欢喜。小孩很高兴啊,鸽子吃饱了,就围在你身边飞,它也不怕你。那个状态真的很舒服。咱们国家开完十八大之后,也是封官加爵,这就是赏而勿罚。所以古人为我们勾勒出了春天应该怎么养自己。养不一定单指这些事,生活的细节都在养。《孟子·滕文公上》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光靠环境养,在人事上我们就落空了,所以圣人就很担心,我们人怎么样才能在这个社会组织里面更加和睦和谐。于是就制定了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号“正常”。正常的人就应该这么交往,因为我们后天被染污了。五常就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状态,本身每个人都有爱心。我让孩子背《弟子规》,孩子问我为什么要背啊?我说这就是人生的交通规则,你学会了以后,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就少受创。你开车就必须守规则,要不守规则,就有可能受到伤害。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一定准则。这是古代礼教。现在我们把这个丢掉了,清朝以前都还保留着。《礼记·礼运》讲,“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是自然的一个状态,社会必须这样有序,气机才不会紊乱。这是人的自然本性,不需要加工就有的。我们为什么会迷失,就是因为后天的这些不良的习气在影响着我们。我是二十多岁,上了好多年学,研究生有一天我回家以后,才能感觉到我父母老了,才觉得老人可怜。我问刘有生老师,老师说“你那时候才发现良心”。父母给我吃喝,供我上学,那么多年都没有发现,没有一点感恩心,想不到老人不容易。但是有一天我回去之后,看到老人,身体佝偻的样子,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给我妈妈端了一碗粥,哎呀,我觉得我妈妈老了,爸爸也老了。我一下子就很伤心。我是按中医的那种办法,自己去修持,慢慢的气血通畅了,良心就会自然地透漏出来。我们修行也一样,返璞归真,回到那个本来的状态,回到那个五常。每个人都有仁爱,都喜欢别人也仁爱自己。所以孔子说,己欲达,先达人。他对你好,你自然对他好。心里面没有隔阂,慢慢地去融洽。但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习气也不一样,每个人的脏器的状况也不一样,所以有些人看着舒服,有些人你就对不上眼。圣人的度量大,把每个人都能容下,我们度量小,有些人能容下,有些容不下。我们就慢慢扩展自己的心量。儒家讲,要从生活里面去扩展,要克己复礼,要恢复到那个礼仪的状态。有了“三纲五常”,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纲举目张,事半功倍。反过来,如果你不遵守“三纲五常”就会出现,夫妇不睦,父子不亲,兄弟不和,君臣不义,朋友不信等状况。平常我们不觉得。就像我们病人,你的脏腑功能正常的时候,你不觉得脏腑在起作用。但它发生逆乱的时候,就知道逆乱不好了。正常情况下,你吃完东西,胃就给你消化了,你不觉得胃的存在,当有一天吃完以后,下不去了,你才知道啊食管也有用,胃的蠕动也有用。当有一天,你看不到东西了,觉得眼睛太重要了。人伦也是这样。专业修养上面讲的是常态的养生,我们现在搞的是专业的修养。我们是有理论有方法,有仪轨的。《黄帝内经·本脏》讲,“志意者,所以御精神,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要提高我们的意志力,来适应寒暑的变化。要调和我们的情绪,不能妄动情绪。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你的意志很专注,才不会妄动情绪,魂魄不散,不会盲目地发脾气,五脏不受邪。所以我们就提倡锻炼意志力的办法。中医讲,意和志是有区别的,脾藏意,脾是藏人体心意的,脾气是连土气的,土气是通于祖的。什么养祖气最好,这个人孝顺,孝敬老人,百善孝为先。信实也是通土气的,我们要相信。我自己感觉啊,我学中医这么多年,以前觉得古书上的话都是空的,但是现在发现古人说的是有次第的。带着一种虔诚恭敬的心,你的心正了,才能明白古人说的话。你信它,你才能体会它真正的含义。我们修行人也是这样,要信。但是由于业障的屏蔽,真正做到信又很难。所以修行人要戒妄,不能说瞎话,这也是练你的意呢。如果有怨的话,思而不通,会伤你的意。还有一个歌,也通意。你看人走夜路的时候,如果害怕就会不自觉地哼唱小调。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解剖楼阴森森的,晚上从那儿经过,要哼着小曲才敢经过。脾在声为歌,你唱歌的时候震动脾脏。脾是土,土克水,恐惧是水。恐则气下,你一思,气就结住了,就不往下走了,是这样一个过程。你看古人,张子和有一个医案。有一个病人得了拉肚子病,怯吓病,泄了好长时间。张子和去给他看病,他了解病人的嗜好,这个人爱好下围棋。病人来了之后,张子和先不看病,而是跟他下棋。两个人从上午一直下到下午,饭都没有吃。这个人正常白天要泄五次到六次,但是下棋的时候要思虑,他的气就结在那儿不通,就把肾气给结住了。等傍晚临走的时候,病人说今天就下到这儿吧。张子和问“你来干嘛来了。”病人说:“看病来了,现在好了,不用看了。”这是用思虑来收敛肾气的一个例子。我们平常说有恃无恐,有准备就没有恐惧,你有思考就没有恐惧。其实我们唱歌也是这样,我们平常没有事情的时候,唱一唱各种有正念的歌,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这样,当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你的气也能够正常运转。修行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平常养成了习惯,来了事情之后,你还能这样应对。肾藏志,谨慎的状态,中医说,什么叫谨慎呢?就是如临深渊,手如卧虎相,就是扎针时候的状态。儒家有慎独的功夫。做事情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做,叫慎。等你肾气很充足的时候,就会有智慧。肾是要藏的,肾属水,向冬天一样,要藏起来。冬天万物的生机不是没有了,是藏在它的根部藏起来了,等待来年春天的时候再次生发起来。我们每个人也是这样,该休息的时候,要休息好,是为了你更好地去工作。把你的肾气收敛起来。善人道说,烦气伤肾。中医讲,烦则气胀,特别心烦的时候气就散了。肾是往回收敛的,所以你一心烦这个气收敛不了了,腰腿就会酸疼。为什么要戒酒?喝完酒之后,人就不谨慎了,人什么话都敢说。因为肾气收敛不住了,人就会妄为。所以古人最反对,醉以入房。喝完酒之后入房是最伤肾的,伤精气。人体就像一个府库,心肝脾胃肾,都有精气,但是肾脏是人体精气的一个库。如果肾气收敛不住,往外一散,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没了。孝我们专业修养,首先要从孝入手,百善孝为先。要孝顺才能跟祖气接上。中医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如果对老人不好会伤胃,这样百病就都生起来了,你的事业也不顺利了,各方面都出现紊乱了。我们教育孩子,首先爱父母、爱家人。《论语·学而》讲,“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呢?《论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我们孝敬老人要有一颗恭敬的心。敬和安静的静是相通的,当你很恭敬地时候,自然你的心就很安静。所以我们拜佛的时候,要怀着一颗恭敬的心。有的人是因信而生敬,你觉得它很庄严,它真的能保佑你,你就会生起恭敬心。但是你自己不恭敬它,你的气就散乱不静了。心里面有傲慢,不服气,你的气就会往上逆,就会乱。不管别人好不好,关键是要修我们自己。古人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为了炫耀别人,你看我知道很多。但是学完中医以后就知道,什么事都要归到自己身上。孔子讲,敬神者,如神在。神在哪?在你自己心里面。你的心真正恭敬别人,你才能找到内心一种安静的状态,自己的神气才会油然地生发起来,你的神足了,做事情就会如有神助。孟子讲,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其实,尊重老人就是尊重自己。从尊重老人做起,到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慢慢地把这个爱放大了,把我执放下了,你的气才能不散不乱,精神才能专一。敬有个成语叫,相敬如宾,这是源自于《左转》的一个故事。《左传》:“僖位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之,敬,相待如宾”。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郤芮因罪被杀,儿子郤缺也被废为平民,务农为生。郤缺不因生活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巨大变化而怨天尤人,而是一面勤恳耕作以谋生,一面以古今圣贤为师刻苦修身,德行与日俱增,不仅妻子甚为仰慕,就连初次结识的人也无不赞叹。一次郤缺在田间除草,午饭时间妻子将饭送到地头,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连忙接住,频致谢意。夫妻俩相互尊重,饭虽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此情此景,感动了路过此地的晋国大夫臼季,一番攀谈,认为郤缺是治国之才,极力举荐他为下军大夫,后来郤缺立大功,升为卿大夫。这个人,自己修养很高,所以他的妻子才会宾服他。只有内心油然而生的恭敬才会产生这种效果。夫妻两个人形成良性互动了,夫妻举案齐眉,这是一个二人齐心的状态。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自己的家治好了,别人才能佩服他。家齐了之后,治大国如烹小鲜,国家大事才能交给你处理。就像做一个小菜一样,很从容的状态。所以,还是从治理自己的气机开始。如何面对不良情绪《灵枢·本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正常人都会有不良情绪,我们怎么样面对不良情绪呢?《黄帝内经》讲,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对方杀气凛然,气机很旺的时候,不要攻打他。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病来得很盛的时候,要回避一下,不要最盛的时候来治,等到快衰的时候来治。我们平常修行就是刺其未生,病没来的时候提前去预防它。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等来了事情以后,你才能很好的应对。你有了正念之后,来了事情才好应对,没有正念,相当于没有主心骨了,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没有法则,没有规则了。佛法就是上工,没有病的时候告诉大家你要这样做,这样做了病就不生了。其次,刺其未盛之时,你的病有个苗头就赶快治,不要等到大了以后再治。其次,刺其已衰,等疾病衰了,人体的正气能抵御的时候,因势利导就可以了。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病很盛的时候,不要与它发生正面冲突,等病衰的时候,你就好驾驭这个局面了。与人交往也是如此,当某个人发怒时,调动肝气能量很大的时候,就不要给他添油加火,要很恭敬他,生悲悯之心,帮他消气。这时候,问题就好处理了。等到他静下来之后,再好好跟他说“刚才那种状态是不是不对啊”。他也会承认“哦,刚才我发怒了。”愤怒是魔鬼嘛,魔鬼来了,他自己当不了家了。等他静下来之后,能控制情绪的时候,你再去跟他谈,事必大昌。在家庭里面,生活当中,我们要遵循这个原则。跟同事有矛盾的时候,要遵循这个原则来保护自己,驾驭我们的生活。驾驭我们的气机,不至于紊乱。当他气正盛德时候,你要去纠正他,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他不理智,你也会被他带得不理智。只能两败俱伤。所以一定要从容面对。另外一个面对不良情绪的办法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即内省。见到别人错了,你才会生气。反过来想,自己也没那么好,因为你眼睛净看别人的不好,说明你身上也有不好的地方。所以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喜。寻找自己的错误,慢慢把自己的五常之气恢复自然状态。这样我们的气机就很稳定了,不会整天纠结于这些细小的事,满眼都是“他错了,她错了……”。《黄帝内经》讲,“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善于说被别人不好的人,身上必然有不好的地方。你能发现别人的不好,说明你身上有同样的缺陷。古人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即内省。开始我就想不明白,他不好,我改什么啊。现在知道了,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说明你身上正好缺这块。他是我们修行的老师,因为人都需要一面镜子,只有这样你才知道自己哪儿不好。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你看到别人的不好了,哦,你就明白自己的不足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药物调理:逍遥丸,玫瑰花等。文化人生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把自己身子修好,再把家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很难很难。我一想,小孩那么点让他听你的话,很难。老人生活经历那么多,要想让他称心如意,圆满孝道也很难。这都是一个磨练的过程,需要你的意志力能控制你的情绪。中医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们修持的时候要安住恬淡的状态,真气才会充盈,精神才会集中。当你生气的时候,你的精神在别人身上,精神就守不住了,精神是你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常说,动什么不要动感情,不要动精神,道理就在这儿。开车的时候,我有时候跟爱人较劲,注意力在她身上,这时候就很容易出错。你就不能顾全大局了,你的气就走偏了。有时候看别人的错误也是这样,你把注意力都放在他那一个错上,他身上所有的好处你都发现不了。心平气和才能不生病,心不平气不和,气机肯定会乱。所以,最后我的结论就是:文化是一种修养,文化是一种最根本高级的养生方法。我们在文化中来体验生活,来把我们的精气神养得很足。我们大家一起共勉!图文转自修行圈免责声明:所有转载只为分享,不用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