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发生重度血栓后综合征的概率较高。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减缓重度血栓后综合征的发展。抗凝治疗可通过提高侧支改善血栓后综合征评分。干扰素α的应用可提高再通评分。常规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重度血栓后综合征的诊治效率。
——摘自文章章节
白塞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超过70%的白塞病患者可累及静脉,其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血栓后综合征通常发生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以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血栓后综合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最危重的并发症,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白塞病与血栓后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较少,仅有的2项研究表明白塞病患者发生下肢血栓后综合征的概率更高,程度更重。研究目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白塞病最常见的表现,并且常常导致血栓后综合征,引起患者残疾。我们报道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静脉超声检查表现和血栓后综合征的预测因素。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史的白塞病患者(n=;男性,女性39;年龄39±9.5岁)。应用Villalta评分评估血栓后综合征的表现和严重程度,临床评估后一周内完成多普勒超声检查。统计了回流、血栓、再通和侧支情况。研究结果
名白塞病患者中,62%发生了血栓后综合征,18%为重度。血栓后综合征患者发生回流(P=0.)和血栓(P=0.02)的概率更高。是否应用抗凝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与是否发生血栓后综合征无关。无论是否应用免疫抑制剂,应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发生重度血栓后综合征的概率均低于单纯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P=0.)。同时应用抗凝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侧支评分高于单纯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用干扰素α后,再通评分优于单纯应用咪唑硫嘌呤(1.0[范围,0-14]vs2.5[范围,0-10];P=.)。表1.患者基本信息。表2.血栓后综合征表现多因素分析。表3.中到重度血栓后综合征多因素分析。图1.超声评分(按严重程度分组)超声评分由返流、残余血栓、再通和侧支组成。图2.超声评分(按治疗分组),超声评分由返流、残余血栓、再通和侧支组成。研究结论
白塞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发生重度血栓后综合征的概率较高。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减缓重度血栓后综合征的发展。抗凝治疗可通过提高侧支改善血栓后综合征评分。干扰素α的应用可提高再通评分。常规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重度血栓后综合征的诊治效率。
本文由李晓晔博士编译
血管资讯学术资讯专区
网址:xgzx.talk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