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厚脏腑辨证治疗白塞病经验

白塞病为一种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多系统疾病。以口腔及生殖器溃疡、眼部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相当于中医的狐惑病,治疗上目前多以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法为主。徐宜厚教授是全国知名中医皮肤病学家,国家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主张宏观的整体观与微观的量化观相结合,将狐惑病定位于肝、脾、肾,从而以脏腑寒热虚实辨证为思路遣方用药,疗效较著。现报道病例如下:

1湿热中阻证

江某,男,60岁,因“口腔、外阴反复糜烂18年,加重10天”于年4月25日就诊。18年来,患者口腔溃疡每年发作3次左右,但在我科门诊服用甲泼尼龙片(最大剂量40mg)治疗3-5d后皮疹均可较快消退。10天前,患者口腔、外阴再次出现糜烂伴疼痛,自服甲泼尼龙片4mgx5d,未见明显效果,自行加量至12mgx1d,皮疹仍未见好转。近4个月来,患者自觉视物欠清晰。皮肤科检查:颊粘膜及口唇内侧可见黄豆大小糜烂面,部分皮疹融合成片,双前臂、双大腿及阴囊部可见散在分布绿豆大小红色丘疹。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入院后查胸片、结核抗体及抗自身抗体均为阴性。眼科医师会诊后认为患者存在视网膜动脉硬化。处方以清中汤清热利湿,行气止痛,方药如下:陈皮15g,黄连10g,醋香附15g,醋延胡索l0g,炒川楝子5g,焦栀子15g,法半夏10g,五倍子6g,石菖蒲15g,甘草20g,蒲黄炭l0g,肉桂3g。配合口服甲泼尼龙片12mg。

年5月3日,患者饮食及谈话已自如。查体:颊粘膜及口唇内侧糜烂而已基本愈合,舌尖及舌底部可见数个粟米大小浅表糜烂而,双前臂、双大腿及阴囊部可见散在分布绿豆大小暗红色丘疹。舌暗红,苔中心黄腻,脉沉细。患者舌苔中心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湿邪阻滞气机,故舌质暗红。在前方基础上以茵陈代陈皮、徐长卿代川楝子以加强清热利湿之力。牡蛎代肉桂以潜阳,散内结之热。5剂后,患者口糜彻底愈合,疼痛消失。6月2日甲泼尼龙已减为4mg,仍未见新发糜烂、溃疡。(中医智库医在江湖点评:本案辨证准确,然初诊行气止痛之温性药偏多,故二诊以茵陈代陈皮、徐长卿代川楝子以加强清热利湿之力。牡蛎代肉桂以潜阳,散内结之热。)

2肝肾阴虚证

艾某,女,18岁,因“外阴溃疡8月,口腔溃疡、双小腿起皮疹5月,加重1月”于年4月6日就诊。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外阴部起红色丘疹、结节、溃疡,皮损局部疼痛。5个月前,患者口腔、嘴唇出现溃疡,且双胫前出现结节性红斑、丘疹、脓炮以及毛囊性丘疹等多形性皮疹。在外院被诊断为“白塞病”,给予“转移因子、复方甘草酸苷片、自芍总苷等”口服,未见明显效果。曾在他医处治以滋养肝肾、清热解毒,方用地黄汤、逍遥散合裁。配合沙利度胺50mg每日2次口服,会阴溃疡处利凡诺清洗,黄连膏覆盖等。年4月12日就诊时,患者疼痛较前稍缓解,但皮疹未见明显改观。舌红,苔薄白,脉细。辨证属肝肾阴虚、心火亢盛证,遂以六味地黄丸、逍遥散、三才封髓丹合导赤散加减,方药如下:南沙参15g,麦冬12g,生地黄12g,淡竹叶10g,甘草6g,灯芯草3g,莲子心6g,牡丹皮6g,茯苓12g,泽泻10g,山茱萸10g,柴胡6g,炒白芍12g,盐杜仲l0g,沉香6g。继续配合沙利度胺口服。2周后,患者口腔、外阴及肛周溃疡基本愈合,肛周、会阴处可见少许色沉斑,疼痛已基本消失。(中医智库医在江湖点评:本案辨证与用药,可圈可点,用沙参不用人参,用生地不用熟地,均以凉性药为主,杜仲似可不用,沉香引火下行,生地,甘草均有皮质激素样作用,不可不知。)

3脾虚湿蕴证

张某,男,17岁,因“口腔、外阴反复溃疡,四肢红疹、脓疱、结节,伴疼痛4年余”于年12月就诊。患者年在外院被诊断为“白塞病”,予泼尼松片6片/d治疗,后渐减为泼尼松3片/d,维持8个月,减量则溃疡复发加重。年2月下肢结节行病检:血管炎改变。患者平素畏寒,受凉后易腹泻,因溃疡疼痛不适不思饮食。口腔颊粘膜、舌体见黄豆大小溃疡,周边红肿,面部散在丘疹、结节和囊肿,舌体和阴茎见黄豆、蚕豆大小组织缺损。舌红、苔薄黄。辨之为“狐惑病”,证属“脾虚湿蕴证”,治宜补虚和中,泄热消痞,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减。7剂后口腔溃疡基本愈合,未再腹泻。继上方间断治疗3月余,激素减量至停服。年8月再见患者,述年4月后溃疡未复发。(中医智库医在江湖点评:甘草泻心汤是本病常规治法,其组成为甘草12克(炙)黄芩9克半夏12克(洗)大枣12枚(擘)黄连3克干姜9克人参9克。)

4讨论

《灵枢·脉度》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案例一患者自觉饮食乏味,为脾虚水谷精微不布之候。患者口臭明显,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为湿邪蕴久化热之象。四诊合参,辨之为“狐惑病”,证属“湿热内蕴证”。虽脾虚为本,但湿热内蕴为标,患者日前口糜伴疼痛,张口困难,标实之象较著,故初期以治标为主,以清中汤清热利湿,行气止痛。案例二患者为青年女性,病时较久,阴津亏损之象已现,考虑为先天桌赋不足,肝肾阴虚证。患者皮损疼痛明显,颇色偏红,苔黄、脉数又为热邪内蕴之象,故辅以清热凉血。患者口腔多发性疼痛性溃疡考虑为相火缺位,君火独亢所致,从脏腑辨证属心火炽盛证,故用导赤散泻心经之火,以三才封髓丹引热归原,并可济肾水之不足,摒弃前方单纯滋养肝肾之法,更注重整体辨证,所以疗效较著。案例三患者以口腔、外阴溃疡为主,心下痞满,大便不畅,四诊合参,为典型的甘草泻心汤证《伤寒论》第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大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

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主之。”

白塞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日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不少临床医生见狐惑病便以甘草泻心汤化裁,然有效有不效,其因在于未抓住患者主证,在重视辨病论治时忽略了辨证论治。

《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论述了狐惑的病因:“皆湿毒之气所为也”,可见本病为湿热虫毒之邪内蕴所致,因此用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之法治疗本病历来为众医家所推崇。路志正、王新陆认为主要为湿热蕴脾所致,常以泻脾和胃为主,使湿祛而热孤。周仲瑛、艾儒棣认为发病初期多属湿热壅盛,治宜清热利湿。反复发作、病情缠绵者多属阴虚或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徐宜厚教授认为白塞病是因情志不调、饮食失节、劳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系列病证。临床以辨证论治为主,结合他对白塞病虚实演变的病机分析,抓住白塞病定位于“肝、脾、肾”的主线,不拘泥于一方一药,补泻并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八纲辨证基础上辅以脏腑辨证,经纬分明,可视为辨证的进一步细化,更易为临床医师所掌握。

(中医智库医在江湖点评:《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抓住了本病之要害为“皆湿毒之气所为也”,典型证候,总不离湿毒,只是在后期阶段侧重点有所差别,常伴有阴虚或气阴两虚,作者以肝、脾、肾三脏辨证,为辨证思路之一,分期辨证思路也甚明了。)

原文作者包诗杰,曾宪玉,发表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1期,由中医智库编校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和原杂志所有,中医智库谨表谢意!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中医智库点评部分恐有违原文之本义,仅供参考,中医智库与您分享中医好文章!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何需求,请







































北京正规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dhz.com/xgyy/1235.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