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谓正气,是指各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能力,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营养物质,也就无所谓“正气”。
脾主运化,既能运化水谷,又能运化水液。倘若素体脾虚,运化无力,精、气、血、津液化生乏源,正气虚衰,邪气乘虚而入,即可导致疾病发生。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喜燥而恶湿,脾虚则易感受湿邪,湿邪最易伤脾,脾虚又易生湿,内湿外湿,同气相求,相互为引,则尤易导致湿热为病。故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陈无择言:“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所以,脾虚是湿浊致病的病理基础。同时,脾胃属土,同居中焦,通连上下,为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脏腑的升降浮沉,以脾胃为枢纽。”《医门棒喝》亦有“五行之升降……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旋”,“升降之机又在脾之健运”的论述。因而,脾气的健运是气机条达、肝正常疏泄的保障。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为有形之邪,阻遏气机,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进而影响到肝之疏泄条达,形成“土壅木郁”。而肝之疏泄与脾之健运是相辅相成的,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土得木而达”。肝疏泄失司,则继而又影响到脾之健运,加重了水湿的留滞。《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下。伤狐惑候》在论述狐惑的病因时云:“皆湿毒所为也”,可见湿邪在B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脾失健运是BD发病的内在基础。
中药健脾散邪汤治疗白塞病,所用中药材均按照要求产地采集。中药材的产地、采集与保存,直接影响药性和疗效,我国古代就尤其强调这一点,其脉案用药都要标明所用药材之产地。这是因为,只有质佳而品色皆优的地道药材,才能保证药效。比如有些患者朋友在选择中药的时候,只看价格不讲质量,结果造成花钱不治病,大夫水平高而吃药不见效,就是这个道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