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火上浮会诱发许多疾病,治疗此类病症不能滥用苦寒清火,会越治病越重,因为下愈虚而上愈实。
一、医案
一位十岁女孩,患眼角及口角红疹半年,不痒,无渗出。曾全国多地反复求医,乏效。外用药涂抹好转,后复发。脉滑,舌略大,苔小黄,舌边尖略红,舌下小瘀,左滑弦。病人兼有个子偏小,已注射生长激素四五年。
我诊为少阳病,虚火上浮,兼有皮下郁火,初用方桑菊饮、五倍子泻心汤,效果不明显。复诊时考虑到久病在脾,且脾开窍于口唇,即处方如下:
浙贝(打碎)10,玄参10,生甘草6,黄芩6,白茅根30,冬桑叶10,凌霄花10,白扁豆10,金银花10,淡竹叶10,三付,(单位:克,下同)
白芍15,桂枝6,干姜10,茯苓10,炙甘草6,元参10,灯心草6克,生麦芽15,党参10,白术10,三付,
三诊时见唇周红疹缓解。考虑到阳明经火气偏旺,当继续清解阳明郁火,处方:
五倍子6,黄连3,黄芩6,制大黄6,薄荷6,生地6,丹皮6,三付。
栀子6克,生石膏15克,黄连6,生地10克,黄芩6,茯苓15克,灯心草6克,三付,
四诊,唇周疹子继续缓解。苔小黄,舌前略红,舌下瘀,诊为阳明郁火,心火偏旺,继续处方:
藿香6,栀子6,炙甘草10,防风30,生石膏10,五倍子6,黄连6,黄芩6,制大黄6,三付,
生地10,淡竹叶10,通草6,生甘草10,栀子6,淡豆豉10,灯心草6,白茅根30,陈皮6,金银花10,三付。
五诊,诸症大好。
二、分析
小儿口周红疹之所以缠绵难愈,与其病机复杂相关。一方面,存在着脾虚,导致清阳不升,容易生湿;另一方面,还有胃热,导致病气上逆,郁于皮下,发为红疹。
这是一个虚实寒热错杂之证,治疗应该兼顾虚与实、寒与热两个方面。
我的思路是,选用小方,两方交替服用,一天换一个药方。这样做的好处是方向明确,药味精简,不伤正气,容易取效。
首诊考虑到少阳郁火,用桑菊饮清肝胆郁火,兼有五倍子泻心汤泻胃火。因为没有考虑到脾虚的因素,只注重清火,所以效果不明显。
二诊时参考清代大医黄元御的理念,他说:“口唇之病,燥热者多,湿寒者少,责在阳明,不在太阴。然阳明上逆而生燥热,半因太阴下陷而病湿寒,清润上焦之燥热,而不助下焦之湿疹,则得之矣。”细细体味这句话,心有所悟。故用黄元御的贝母元参汤和桂枝姜苓汤加味化裁。
贝母元参汤可清阳明之火,加白茅根、冬桑叶、凌霄花、白扁豆、金银花、淡竹叶诸药,以加强清解皮下郁火效果;桂枝姜苓汤能解脾胃湿寒和胆火上炎,合四君子汤以补脾,加生麦芽以舒畅肝气。
药后诸症得以缓解。
三诊时我考虑到,脾虚的因素已经解除,症状开始缓解。此时还是要重视清火。故方一用五倍子泻心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方二用《医宗金鉴》之清热泻脾散,继续清解阳明火热。
从临床疗效来看,如此思路还是正确的。
四诊时还是围绕着脾虚火浮以及心火偏旺的思路,方一用泻黄散合五倍子泻心汤,方二用导赤散合栀子豉汤加味。继续清解郁火。
这个医案虽然用方众多,但都是围绕着虚火上浮这一思路展开的。虚火上浮的病根在于脾虚,正如黄元御所说:“太阴以湿土当令,阳明从燥金化气,脾病则陷,胃病则逆。”显然,脾虚是本,胃火上逆是标。
此案所有诸方都在努力调和脾胃的虚实。使脾不虚,使胃不逆,使火不浮,则诸症自能趋于治愈。
进一步思考,凡此类疑难杂症,往往在于虚寒夹杂。而之所以病人多地反复求医而乏效,多在于用方过于单一,或滥用大方,撒网式用药,这样容易伤损脾阳,造成病机越来越复杂,症状越来越顽固。
从临床所见,虚火上浮类的疾病还是非常多见的。我临床治疗此类虚火上浮的病症,往往从虚处入手,兼顾治实。一般来说,虚处或在脾,或在肾。
以脾虚而虚火上浮为例,我常用椒梅附桂连理汤。其方:川椒6,乌梅15,制附片10,肉桂6,黄连6,党参10,干姜6,白术10,炙甘草10,此方擅长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过敏性鼻炎、耳鸣、牙周萎缩、口腔黏膜扁平苔藓、慢性结肠炎、白塞氏病等,多属虚火上浮之证。
这是脾阳虚而虚火上浮的用方。明代大医张景岳提出:“口舌生疮因多由上焦之热,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劳倦过度,肝虚中气不足者,又非寒凉可治,或补心脾,或滋肾水,或理中汤,或以熟附子之类方可愈也”。我学习这个理念,对于脾阳虚所导致的口腔溃疡常用此方,疗效甚为满意。
以肾虚而虚火上浮为例,我常用引火汤。其方:熟地90,巴戟天15,茯苓15,麦冬30,砂仁10(打碎),五味子6(打碎),肉桂3,(方中砂仁和肉桂是我习惯于加上的)此方擅长治疗口舌头面生疮、咽喉肿痛、口发燎泡、齿摇牙痛、眩晕头痛诸症。
引火汤,出自清代陈士铎的《辨证录》。《辨证录》记载:“人有咽喉肿痛,日轻夜重,喉间亦长成蛾,宛如阳症,但不甚痛……人以为此喉痛而生蛾也,亦用泻火之药,不特杳无一验,且反增其重……盖此症为阴蛾也。阴蛾则日轻而夜重……斯少阴肾火,下无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治法宜大补肾水,而加入补火之味,以引火归藏。方用引火汤……”
临床上还有肾阳虚而导致虚火上浮的,这时要用潜阳丹。其方:砂仁30(打碎),炙甘草10,制附片20,制龟板10,久煎两小时。此方治疗肾阳亏损,阴气不能收敛阳气,导致阳气上浮,出现口腔溃疡、咽痛、口舌生疮等五官咽喉部位虚火炎症。显然,潜阳丹所治疗的病症是阳气亏损之后,火气不能下潜而出现。
当然,不是所有的上火都是虚火上浮,有的可能是实火。大体来说,若出现口舌生疮或咽喉疼痛,对于脾阳虚而虚火上浮的,多可用椒梅附桂连理汤化裁;对于肾阴虚而虚火上浮的,都可以用引火汤加减;对于肾阳虚而虚火上浮的,都可用潜阳丹加味。若属于实火,则可直接清热解毒即可。所以,一定要辨证论治,对证用方用药,这样才是最高效的。
点击图片
进入小程序购买“附子饼“
添加选择中医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