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对话首届风湿消化院际MDT学术

4月24日,由扬大附院风湿免疫科联合消化内科主办的“风湿-消化院际MDT学术交流”活动在扬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经典病例侦破的新颖形式,进行首度跨院互动交流,复盘临床经典与疑难病例在诊断、治疗、并发症处理中的关键要点,旨在帮助风湿科和消化科医生开拓临床思维、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诊疗水平。此外,本次活动也促进了风湿和消化两大领域的学术交流,对今后交叉领域联合诊断治疗的实施带来更具参考性的方案。

本次活动邀请到了我院副院长丁岩冰教授和扬州大学医学院张育教授担任大会主席,还邀请了南京大医院消化内科张晓琦主任医师、风湿科张华勇主任医师,医院风湿科车楠主任医师、医院风湿科郭根凯主任医师、医院肾脏风湿科郭海龙主任医师、医院风湿科张德凯主任医师,以及我院消化科吴健主任医师、王梅主任医师,影像科薛贞龙主任医师等等一同参与交流。

张晓琦主任医师分享白塞病的肠道表现

首先,张晓琦主任医师从一例肠白塞病的内镜下表现入手,介绍了肠白塞病的典型特征,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内镜下鉴别,并由表象至病理,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疾病所致肠道溃疡的病理基础。谈及临床工作,张晓琦主任指出,综合国内外指南,白塞病累及肠道并不能和肠白塞病直接划等号,肠白塞病的诊断应更加慎重,当患者同时有典型的回盲部溃疡再加上完全或不完全的白塞氏病,诊断才完全成立。张主任又结合文献详细讲述了肠白塞氏病的治疗方案与治疗目标,为我们肠白塞氏病的诊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张华勇主任分享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

随后,张华勇主任医师为大家带来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炎症性肠病(IBD)诊治进展。张主任表示当IBD合并风湿免疫病时具有遗传易感性,IBD是遗传、环境、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菌群相互作用的结果。当IBD合并脊柱关节炎、RA、SLE、SS、血管炎、SSc时应选择对两种疾病均有效的药物,要综合判断,按需用药,定期随访,评估相关脏器损伤程度,停药后观察相关抗体等等。张华勇主任根据相关文献、疾病治疗指南详细介绍了合并上述自身免疫疾病时应如何选择治疗药物以及需注意的特殊临床表现,为我们诊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炎症性肠病提供了新的诊治思路。

侯思聪博士分享IBD合并肠外疾病的诊治思路

紧接着,侯思聪博士为大家带来一个疑难病例分享,即“从1例抗核抗体阳性的肠道溃疡患者分析IBD合并肠外疾病的诊治思路”,该患者多年前因“大便性状改变1年余,腹痛伴大便带血1周”就诊,入院后查ANA(+)、Ro52(+),经胃肠镜、肠道组织病理、肠道MRE等检查后,在年至年先后诊断为IBD、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最终确诊为克罗恩病伴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侯博士以该患者的诊疗经过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为切入点,详细的为我们讲述了克罗恩病与风湿性疾病合并消化道表现的鉴别诊断、IBD常见的肠外表现、IBD特殊共患病的作用机制以及克罗恩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等,为我们针对IBD合并肠外疾病提供了新的诊治思路。

李国青主任医师分享ASorIBD,看山不是山李国青主任医师则分享了一例选自风湿免疫科和消化科等多学科综合诊疗的疑难病例:看山不是山-强直性脊柱炎(AS)和炎症性肠病的MDTcase。通过对这例病例的回顾分析,在座教授们共同探讨了在临床诊疗中遇到的困惑与挑战。李主任表示风湿病病情杂糅、症状多样,且与全身各个系统、器官的疾病密不可分。作为风湿免疫科的医生,往往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来鉴别这类疑难病症。通过学习疑难病例的诊疗方案,可培养医师慎思笃行、精准救治的专项技能,以进一步推进风湿病以及消化道损伤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dhz.com/jbby/12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