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案例分析兼谈狐惑病

这篇文章极长,做好心理准备。

上次写的皮肤病孩子的案例严重儿童皮肤病一例(待续)

拖了好久没有写分析,今天慢慢理一理。

我把孩子的诊断写的是:“类狐惑(也有写上面“或“下面”虫的”)病”

狐惑病出自《金匮要略》,陈修园在《金匮要略浅注?读法》中有三个观点我非常认可:

第一个是,《金匮要略》同《伤寒论》是一部书,不能分割起来看:

第二个是,要略要略,择要之大略,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个是,阐发合数证为一篇的妙义,这个观点同刘渡舟老的“《伤寒论》条条文排列意义”皆挺能启发人的:

那么首先得看看什么是狐惑病:

先来看看《金匮要略》中“狐惑病”的论述: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薰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我们再来看看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的条文: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狐惑病和现代医学“贝赫切特综合征”(又称白塞病)之间的联系已经有很多老师阐发过了。

我们看看两者之间的联系:

贝赫切特综合征又称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属于血管炎的一种。其可侵害人体多个器官,包括口腔、皮肤、关节肌肉、眼睛、血管、心脏、肺和神经系统等,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和会阴部溃疡、皮疹、下肢结节红斑、眼部虹膜炎、食管溃疡、小肠或结肠溃疡及关节肿痛等。贝赫切特综合征需要规律的药物治疗,包括各种调节免疫的药物,不治疗则预后不好,严重者危及生命。

1.口腔溃疡

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疼痛,溃疡面较深、底部多为白色或黄色,可以同时在多个部位出现多个溃疡(俗称“口疮”),包括舌、口唇、上颚、咽部等。多数溃疡可自行好转,但常反复发作,严重者疼痛剧烈,非常影响进食。

(蚀于喉为惑、蚀于上部则声嗄)

2.生殖器溃疡

除口腔溃疡外,患者还可出现外阴部溃疡,如男性及女性生殖器溃疡,这些部位的溃疡可较大,可以是单发的。

(蚀于阴为狐、蚀于下部、蚀于肛者)

3.眼部病变

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眼睛病变,出现眼睛红肿、疼痛、畏光或视力下降、视物不清,可以一只或两只眼睛受累。

(目赤如鸠眼、目四眦黑、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目不得闭)

4.皮肤表现

还有些患者出现皮肤病变,表现为面部、胸背部或其他部位“青春痘“样皮疹,或类似于“疖子”的表现,可自行好转,但易反复发作。另外有的患者会出现下肢发绀、肿胀和疼痛,可以触摸到“疙瘩”,还有的患者下肢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红斑,大小不一,可以从黄豆到铜钱大小,按压时疼痛,这种现象称为“结节红斑”。还有的患者在输液或抽血针眼局部会出现红肿或水疱或脓疱,多数在注射后24~72小时内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针刺反应”阳性。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5.关节病变

不少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或肿胀,可以单个或多个关节,下肢关节多见,可以伴胳膊和腿疼,严重者出现关节积液、滑膜炎。

(状如伤寒(头痛、腰痛、骨节疼痛、项背强几几、发热、呕逆),卧起不安、等等)

6.消化道病变

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表现是消化道症状,包括吞咽困难或吞咽时胸痛、反酸、烧心、腹痛、腹泻、大便中有脓或血,或自己摸到腹部有包块,体重下降、消瘦,没有食欲,这些症状可都出现或只出现其中一个,做过胃镜或肠镜的患者会被告知有“溃疡”。

(呕逆,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7.血管病变

少部分患者可以出现血栓性静脉炎以及深静脉血栓,严重者还可以并发肺栓塞,患者可出现活动后气短、憋气,胸口疼痛甚至晕厥。还有的患者可以出现动脉瘤,引起局部栓塞、缺血,动脉瘤破裂后可以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8.神经系统病变

有的患者可有手脚不灵活、头疼头晕、恶心呕吐、手脚感觉麻木、疼痛或无力,还可出现一侧的手脚瘫痪,严重的可出现抽搐、翻白眼等类似“抽羊角风”的表现,这些有可能是贝赫切特综合征损害到了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脑干,也可见于脊髓、大脑半球、小脑和脑脊膜,可以出现脑萎缩。

(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9.全身症状

不少患者伴乏力、纳差、低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

(状如伤寒,不欲饮食,恶闻食臭等)

当时听李发枝老师讲到这些内容时,无比震撼,酣畅淋漓,深受启发。

那么狐惑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就平白多出来这么多症状呢?

恩师臧云彩老师,当时给我安排了一个任务,让我去图书馆查查历代医家的论述狐惑病的内容。

我找了好多书《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浅注》、《伤寒杂病论大辞典》、《中医大辞典》等等等等。

发现有本中医辞典类的书籍,里面讲的观点和别的书里面讲的不一样,具体内容和哪本书现在我已经记不得了。

大概内容是:此病是由伤寒失于发汗,湿热壅滞所致的疾病。

伤寒失于发汗!!!!

一语惊人,臧老师讲,你再看《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的条文,开头明言:伤寒中风,医反下之。这不就是“狐惑病”和甘草泻心汤的病机吗?

不管是伤寒也好,中风也好,都属表病,在表当宣散,当汗解,当引正气向上向外托邪气外出而解。此时,反用下法(引人体气机向内向下的药物,也属于下法的范畴,比如大黄芒硝属于下法,黄连、生地、板蓝根也属于下法),则外邪不得外解,盘旋于内,气机壅滞,懊侬生热,湿热交蒸,则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症状都出现了。

外邪入里,但入里之邪间或有向外显现之时,故症状中断续仍有外邪不解的一些表现,比如偶尔的发热,间断的发热,恶寒,身体关节的疼痛等等,仲景把这些表现称之为:“状如伤寒”。

外邪内陷,与正气相搏,气机逆乱而壅滞,正邪交争,湿热丛生,遍生是非,湿热上攻,则口腔溃烂,咽喉溃烂,反复发作;湿热壅于中则胃脘不适,恶闻食臭,不欲饮食;湿热壅滞于下则外阴溃烂,肛周脓肿,痔漏带下;口腔是消化道的开端,肛肠是消化道的末尾,这些部位会出现病变,那么,体内的胃肠呢?胃会不会有溃疡?肠会不会有溃疡?答案是肯定的。外邪间或冲突显现于表则状如伤寒;气机严重逆乱则出现一系列疑似来去有无之间的类似于神经质一般的表现,比如既默默欲眠,又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既不欲饮食,又恶闻食臭等等。

那么,由此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多的疑难杂症,都和“伤寒中风,医反下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皮肤病小宝为什么用甘草泻心汤基本上就清楚了:

天天吃零食,肠胃气机壅滞,湿热本自内生,湿热熏蒸皮肤,易招致外邪,风邪与湿热盘踞,久久不去,邪气流连,痛苦不堪。

常规治疗,皆不过清热燥湿,苦寒燥湿,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等等,邪气非但不去,正气却已耗伤,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我们换个说法:“医见皮肤病,谓病(热)不尽,复(用清热解毒之类)下之,其(皮肤)病益甚”

用仲景的话结尾:“此非结热,但以(外邪不解,过用苦寒而致)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皮肤病)也”

以上!

再附一篇杨伟超大夫和我共同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的一个严重孩子病的案例,大概是年左右的事情了:

娄某,女,商丘睢县人,十八个月大,高热十余天,患者两周前初起水痘,痘发稀少,身有微热,本村医生给予输液治疗,用药如抗病毒、抗过敏、抗生素、激素之类,孰料用药后体温不降反升,身起红斑,呕恶食少,哭闹不安,医院(医院)治疗,病孩的舅舅为我本班同学,去药店购买蛋白时路过为我代诉说,治疗数日,病孩仍高热不退,体温38到39度左右,面部、臀部、四肢及胸腹部仍有红斑,稍食即吐,大便色青且稀溏,腹部微有胀满,烦躁,余问:“精神状态如何?”回答说:“精神差,哭闹不食。”因思或为阴证,当从少阴病下利,白通汤考虑。适逢清明假期,我假期欲回南阳老家,去车站时顺路同师兄弟杨伟超、刘亮一道,去六院一看。

穿楼过屋,辗转到达病房,见病孩依偎其母怀中,正输液体,似睡非睡,诊其脉浮滑而数,观面色晦滞,面部红斑消退痕迹明显,斑斑点点,身上仍有斑点,身体灼热潮湿,脘腹略胀,大便溏,纳食少,喜呕;少顷,病孩醒,见数位陌生人在旁,当即大哭,哭声洪亮,且啼哭之际不时斜眼四顾,余望其二目神光晶莹,颇有神韵,因曰:“前觉病孩证属阴寒,今见之,面色虽晦滞,病情虽凶险,但两目有神韵且哭声洪亮,病仍属阳。”水痘初起当宣散而解,反用药压制,治疗不当,病邪入里,治当托透达邪,方用柴胡桂枝汤加茯苓白术,以和解退热,透达邪气,服两剂后高热稍退,纳食稍增,仍下利,余证如前,此时余已回老家,伟超同学续诊,因见其脘腹胀,微呕且下利,遂疏甘草泻心汤原方加生姜,服第一剂,数小时后,小便数次,至当天夜晚12点时,体温已由39度多降至38度,次日,体温又降且思饮食,连服该方数剂遂愈而出院。

反观此案,有如下启示:初诊之所以开柴胡桂枝汤,因身有高热,且表邪因误治而内陷,故从太阳少阳考虑,透达邪气,而效不显;因其呕,腹胀而下利用泻心汤而效佳。细思甘草泻心汤治疗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亦是表邪误治而入里,虽病机类似,而病位不同,故虽小柴胡汤与甘草泻心汤药仅两味之别,但疗效却大为悬殊,故辨证首当先别阴阳,同时亦应当入细,将辨证论治落到实处,反复推求,方可收良效。

90后中医的闲言碎语

不要错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dhz.com/yfzl/110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