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防燥补水润之

秋风送爽,本应是气候宜人的时节,而不少人却出现鼻咽干燥、唇焦口干、咳嗽少痰、甚至大便秘结等“不爽”的症状。这很可能是着了“秋燥”的道。那么,秋燥有哪几种类型,我们又该如何润燥呢?秋燥,燥胜则干

祖国传统医学重视天人相应,强调自然界气候与人体疾病的相应关系,秋季五行属“金”,在气候与“燥邪”对应,在五脏与“肺”对应。秋燥就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以肺系症状(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燥邪”的特点概括的说就是“燥胜则干”,即燥邪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临床根据其寒热性质不同,又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的时候,除上述干燥症状外还可有头痛身热、心烦口渴、咽喉肿痛、咳嗽痰黄、舌红苔燥、脉数等类似风热感冒的症状;后者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除干燥症状外还伴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咳痰清稀、苔白脉弦等类似风寒感冒的症状。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是说相对于其他脏器而言,肺更容易收到外界气候因素的影响。秋天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而呼吸道由于受其影响也出现水分的缺失,造成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纤毛运动能力下降,对外来粉尘等异物的清除功能也相应减退,并进一步导致粘膜损伤,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外界细菌病毒乘虚而入,从而出现“秋燥”的呼吸道症状。对于原来就有肺部疾患,老幼弱病、生活不规律者更易被秋燥侵犯。

润燥,补水为养

调养建议

中医提倡“治未病”,对付“秋燥”应当“预防为主”,根据天气状况和自身的反应尽早做好预防工作。遵循“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天饮食调养应以轻宣滋润、生津止渴为重。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过于油腻、辛辣之品,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同时,预防秋燥应注意保持室内适当的湿度,户外空气质量差时则应减少户外活动。

饮水方式

据测算,人体皮肤每天蒸发的水分约在毫升以上,从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毫升,为了及时补足这些损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饮水宜多次少饮。老年人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临睡前各饮水毫升。若活动量大,出汗多,应增加饮水量。

润燥食物

民间有“朝朝盐水,晚晚蜜糖水”的说法,即早晨饮淡盐水,晚上适当喝一些蜜糖水,对改善秋燥确有一定帮助。秋燥除了多饮水、淡茶、豆浆以及牛奶等饮料外,温燥可多吃银耳、百合、葡萄、梨、荸荠、萝卜;凉燥吃黑木耳、金橘、胡萝卜、苹果、莲藕、石榴、红枣等。此外,羹、粥品也是秋令润燥的常用方法。

薛鸾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风湿科主任。擅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炎性肌病、血管炎、白塞病、痛风性关节炎等风湿病的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医院甘河路总院)

特需门诊时间:

周二上午(医院青海路名医特诊部)

周三下午(医院甘河路总院)

◆◆◆◆◆

找到您的私人健康顾问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dhz.com/yfzl/1213.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