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的沥青混凝土村道犹如珠链将一栋栋白墙红瓦的小洋楼轻盈地串了起来;漂亮的路灯如哨兵渐次排列;小而精致的菜地里,油菜苗、豌豆苗生机勃勃,给小洋楼镶上了绿色的花边;蓝天白云加茵茵绿草衬托,“白寨人家”四个红色字醒目有力……12月9日,记者一行在德阳市中江县仓山镇响滩村的“白寨人家”聚居点,灵秀清新的新村景象令大家频频按下相机快门。
从土坯房到小洋楼
记者一行在聚居点邓洪金家里看到,墙上土坯老房子的照片到处都是裂缝。几年前,邓洪金因病致贫。土坯房是父辈传下来的,年久失修,每逢下雨房子就漏水。年年底,他家被列为危房改造户。邓洪金从村干部那里了解了危房改造的政策后,决定搬迁到“白寨人家”聚居点。年年底,他搬进了新家。
邓洪金一家四口住的新房是一栋两层的小洋楼。屋内家电、家具样样齐全,水、电、气都不缺。此外,在社会各方的帮扶下,邓洪金一家收入稳定,达到了脱贫标准。
在中江县,像“白寨人家”这样的聚居点不是个例。
在中江县继光镇继光村的“团碑新居”聚居点,记者一行了解到,按照家庭成员数量,项目建设方设置了从1人户到6人户多种户型,每户都有独立的厨卫,门口还有一个“微菜园”。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德阳始终聚焦住房保障。年,建成套易地扶贫搬迁住房,1.29万人按时搬迁入住,完成贫困户C/D级危房改造1.2万户,5.58万贫困群众通过“五改三建”实现住房功能配套,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
德阳市相关负责人表示:“群众的生活状态完成了从生存到生活的根本性转变,幸福指数现在很高。”
产业办到家门口
如何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产业扶贫成为德阳当地思考的一个重点。
记者一行走进位于仓山镇响滩村的四川菇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看到菇棚内肥硕鲜嫩的杏鲍菇挂满菌棒,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采摘下来的杏鲍菇将被送往各地市场。
“响滩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可追溯到年。最初是四川省农科院基地在此建羊肚菌试点,后逐渐实现工厂化生产。”响滩村党支部书记隆道学介绍,年上半年,“菇视界”瞄准商机来此接手建立厂房,开始了现代化一条龙生产,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在公司培育室,脱贫户张建素正就灌装环节进行灭菌操作,动作娴熟。而在年之前,她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车间技术人员,一个月能拿多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此外,当地还积极探索形成“公司投资+扶贫资金”分红收益机制。通过协调,累计争取到产业扶贫发展资金万元,投入公司作为股本,每年能获得12.2万元分红,其中80%用于资助响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年,响滩村余名贫困户每人享受了元“年终奖”。
END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