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瑾教授治疗白塞氏病验案
作者简介
曹晶(-),女,回族,江苏镇江人,医学硕士,副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委组织部第十五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同时多次承担临床医学概论及西医诊断学的临床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专业特长为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桥本氏甲状腺病、痛风、肥胖病等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及内科各系统疑难杂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并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药效和机理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厅局级课题共4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01基本情况
患者,女,16岁,学生。
初诊日期:年2月22日。
主诉:反复口腔溃疡2年,加重伴眼干涩5天。
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未予特殊检查及治疗,间断中药及维生素口服、锡类散外用,效果欠佳。5天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口腔溃疡加重,并伴眼睛发红干涩、疼痛不适,视力下降,外阴部溃疡,灼痛,局部瘙痒及流黄色脓液,不能平坐,烦躁不安,口干明显,欲饮水,偶乏力,纳食如常,小便灼热疼痛,大便尚调,夜寐一般,余无特殊症情。既往否认特殊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否认遗传性家族病史。平素易腹痛,初潮14周岁,月经周期26-28天,经行5-6天,末次月经年1月25日。
实验室检查:年2月19日外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85*/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8%,淋巴细胞百分比:20.8%;白带常规:白细胞:+++;免疫指标:ANA定量(+)。
体格检查:面色尚可,舌尖红,舌质暗,苔薄黄腻,脉弦滑,口腔溃疡,以舌尖及两颊为主,无龋齿;外阴部破溃,局部流黄色脓液,肾区叩击痛(-),余无特殊体征。
02诊断治疗
辨证:阴液亏虚,心脾积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运脾化湿,佐以活血通络。
处方:麦冬30g,莲子心6g,川牛膝10g,知母10g,法半夏10g,茯苓10g,炒黄芩10g,黄连3g,黄柏10g,鸭跖草15g,淡竹叶10g,生蒲黄10g(包煎),生地黄15g,甘草3g。14剂,1剂/日,水煎服,分早晚饭后服用。
外用:养阴生肌散(医院院内制剂)局部吹敷,野菊花、地肤子、苦参、土茯苓等煎汤坐浴。
饮食护理: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及热性食品,少量慢食,增加营养,增强体质,促进恢复。
二诊:年3月5日,患者药后症情较前明显缓解,口腔溃疡已愈合,阴部溃疡明显减轻,可适当平坐,口眼干不显,面部痤疮,此次经行腹痛明显,小便转调。
后在上方基础上加减用药,至年3月26日,患者药后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已愈并未见复发,平坐如常,口眼干不显,面部痤疮亦大减。继以原法调整方药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03按语
白塞氏病又叫白塞氏综合征或称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慢性疾病,以复发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及眼部损害为常见,关节、心血管、消化道、神经系统、肺、肾与附睾等均可受累[1]。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病与免疫系统病变有极大的关系,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年龄主要为16-40岁,若病变累及眼部致盲率高,伴发神经系统病变者预后差。
白塞氏病属中医“狐惑病”范畴,最早的记载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中录:“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蚀于下部则咽干”,“目赤如鸠眼”等诸症特征表现,其中所纪录的“狐、惑”症状与本病有相似之处。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马武开[2]认为,湿热毒瘀互结是白塞氏病发病的病理基础,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程革[3]认为,该病在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湿热、湿阻、阴虚和气虚、阳虚等均能造成血瘀的病理变化。而何老师多认为本病是心脾湿热内蕴,病久耗气伤阴致阴虚不足,久病入络,则脏腑机能失调、气机紊乱,发于口而为口腔溃疡,发于阴部而为会阴部溃疡,发于眼而为眼干等。
辨证论治方面:张丰川等[4]从肝脾论治,将该病分为3个证型:肝火脾湿型,治以清肝除湿,解毒安中,方用自拟治白Ⅰ号方(龙胆草、黄芩、土茯苓、生地黄、苦参、金银花、生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车前草、云茯苓);肝阴不足型,治以滋养肝阴,清解虚热,方用自拟治白Ⅱ号方(生地黄、白芍、乌梅、女贞子、墨旱莲、泽泻、知母、黄柏、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肉桂);脾虚湿阻型,治以健脾除湿,益气养阴,方用自拟治白Ⅲ号方(黄芪、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党参、麦冬、五味子、土茯苓、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张鲜梅等[5]根据柴瑞霭治疗白塞氏病的经验将该病分为2个证型;脾胃虚弱,湿热熏蒸型:治以扶脾益胃,辛开苦降,清化湿热,清热解毒,方用甘草泻心汤合三花汤(柴老师自拟方)加减;脾胃湿热,热壅血瘀型:治以调脾和胃,辛开苦降,清化湿热,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方用甘草泻心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效果显著。李凯等[6]据段逸群从肝经辨证治疗皮肤病的经验,阐述治疗白塞氏病从肝经辅以健脾益肾的治法,方用龙胆泻肝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效果显著。吴坚[7]将本病分为湿热毒蕴、肝胆湿热、肝肾阴虚、虚实夹杂4型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中提出:“蚀于上者,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者,苦参汤主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肠部化脓者,赤小豆当归散。”结合本研究所提及的典型案例,何老师认为,此病病理性质虚实夹杂,阴虚内热为主,湿热血瘀为标,病机属多种原因损伤脾胃肾,致其运化失职,津液不得转输,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湿邪久必化热,成为湿热之证;湿热日久易耗伤津液,致虚热内生,同时久病入络。病理因素以阴虚为主,久病及血,其次心脾积热,故治当滋阴清热,运脾化湿,佐以活血通络。临床选方用药多以滋阴、清热、健脾、化湿之品为主,辅助中药外洗以加强清热利湿之功。同时反复叮嘱患者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饮食宜清淡,增强体质,树立信心也是何老师在治疗白塞氏病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钟起诚,赵永武.例白塞氏病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1(9):.
[2]马武开.白塞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江苏中医药,,24(7):7-8.
[3]程革.白塞氏病从瘀论治探析[J].甘肃中医,,18(12):4-5.
[4]张丰川,崔晓光.从肝脾论治白塞氏病23例[J].中国民间疗法,,10(6):57.
[5]张鲜梅,宋瑞芬.柴瑞霭治疗白塞氏病验案[J].山西中医,,22(6):10-11.
[6]李凯,陈用军,胡婷.段逸群教授从肝经辨证治疗皮肤病经验[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6(2):34-35.
[7]朱凌波,姜丹.吴坚辨治白塞氏病经验[J].中医药临床,,27(2):-.
何教授说
口腔溃疡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白塞氏病的一个主要症状,但该病除了口腔溃疡外,还有生殖器的溃疡、结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或者皮肤的结节性红斑或痤疮样皮疹等临床表现,严重的会累及其他脏器。又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口腔癌、梅毒、结核等疾病也会出现口腔溃疡。因此,“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在口腔的表现,千万不可忽视!
中医药治疗“口腔溃疡”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希望能开发成六类新药,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以上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删)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