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四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ON「李静
拆了四面墙,见到人生不一样的风景
」人物介绍李静,副主任医师,医院口腔科行政主任,目前从事口腔全科诊疗工作,尤其擅长口腔修复。1学医之路
年,李静出生在河南郑州。李静的父母是年代清华大学毕业生,精密仪器制造专业,这一代人将青春献给了祖国。大学毕业后,他们来到祖国大西北,支援地方建设。李静在郑州长大,7岁的时候被父母接到兰州,又在初二的时候,随父母回到河南。“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李静说,这句描述兰州的诗,时常出现在她脑海里。在学生时代,李静颇有些文艺才能,因为普通话标准,曾被邀请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儿童广播剧,“录音棚很神奇,一面大大的玻璃墙后头坐着工作人员,这边的桌上是话筒,两个大大的磁盘在转动,电台工作人员点点头,就开始读……”有一年,新西兰总理访问兰州,李静就是献花的那个女孩子,头上扎着好看的蝴蝶结,脸上涂得红彤彤的。长大了,李静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所以,高考那年,她想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如果她考上的话,她的同学,或者学长,应该是陈鲁豫、白岩松、王雪纯、梁冬。但是,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要想安身立命,应该学一门技术,这样,我们就不用替你操心了。”父母是反对李静选择文科的,李静又是一个乖孩子,于是,她朝着父母设定的方向努力,把学校里的数学题尽自己所能做到极致,但是,一有空闲,她还是愿意钻在小说堆里,编织一个少女五光十色的梦,她读《小说月刊》《收获》,常常把自己代入角色,有时候哭的泣不成声。但父母显然不愿意李静在闲书上消耗时间,总是摇头叹气说,这孩子,真是离经叛道。李静到底没有如父母所愿进入清华、北大。命运之手,将她安排到华西医科大学的口腔专业。“以后了解了才知道,华西医科大学的口腔专业,就相当于口腔界的清华、北大,在云贵川地区,只有理科状元才有资格进华西的口腔专业,我的同学们,都是来自各个地区的精英,进华西,是这辈子误打误撞中,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大学可以重塑一个人。在此之前,李静对医学是懵懂的,而且从未当做过自己的理想,但是真正跨进这座白色巨塔,她发现,这才是她想要的未来,她就此不再有做记者和传媒人的幻想,甚至觉得,曾经的文艺天赋其实都并不适合自己,她真正想要的,是面对病人渴望的眼神时,能不能真正帮到他们。但作为刚刚起步的医学生,是怎么努力都无法一蹴而就的。“口腔科考验眼到手到心到,理论知识再丰富,只是纸上谈兵,一定要在事上练,比如见到一嘴烂牙,就得真刀真枪地破坏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而且要以假乱真,既考虑功能又兼顾美观,要让人满意。”李静常感到无奈的是,千辛万苦做好一次诊疗,病人却说不喜欢,刚开始,她也曾感到委屈和愤懑,但冷静下来后想到:其实,病人的要求,才是医生进步的催化剂,只有遇到刁钻古怪的要求,才会反躬自省,觉得自己还能再努力。本科毕业后,李静准备考研,她选择了竞争力激烈的口腔正畸专业,遗憾的是,这次考研失利。此时,她得到了一个来上海发展的机会,那是位医院,医院要扩招,院长想要一名华西毕业的学生。北方中原的李静,对南方的黄浦江畔一无所知,更是对“医院”闻所未闻。正当她有些迷茫,一位老师对她说:“去上海吧,人生不是只有考研一条路,不要为了专业的热门而去考试,要看看自己擅长做什么,应该在工作中意识到在擅长的领域仍需学习,然后有的放矢去考研。”一句话让李静茅塞顿开。年,李静背起行囊,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上海。2美好时光年到年,在浦东这家医院的工作经历,对李静来说,是美好的时光。她喜欢这样的氛围。医院接地气,和当地居民有更近距离的接触,而且院长从华西医科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甚至是北大医学院,前前后后招了很多医学生,大家对新人都特别友好,亲切地称李静他们是“大学生”。考研失败的情绪冲淡了,得到了重用,李静干劲十足。“其实,医院时,那里条件较差,但病人很多,我们三个华西的毕业生把口腔科撑了起来。”医院不乏形形色色的病例。刚上班没多久时,就来了一个患者,伸出舌头有一个很深的溃疡,李静觉得不太对,仔细查阅病史,询问症状,建医院做详细检查,果然,查出了舌癌早期,患者子女感激之余,给李静送来了一面锦旗。“作为基层医生,虽没有能力处理,但还是可以给病人提出预警,不至于什么都做不了,这也是医生的职责。”病人越来越多,李静逐渐发现,知识不够用了,只会装假牙、拔牙、补牙……已经满足不了周围居民需要了,而她能做的只有重复——再复杂一点的小手术都力不从心。于是,李静考虑再度考研,她报考了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专业。这次考星高照,不久,李静得到了一个通知:恭喜你,报考你导师的所有研究生,只有你一个人上线了。还没有来得及开心的李静,不久又收到另一个通知:导师辞职了。正在沮丧的低谷,深感考研之路的坎坷,却又被抛上半空。又一个通知告诉她,录取了。硕士期间的导师张保卫教授和博士期间的导师张富强教授,都是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的口腔修复学专家,擅长固定义齿的修复、牙体美容修复、残冠残根保存修复。尤其对修复疑难杂症诊治具有较丰富的治疗经验。就这样,李静跟着读研,从硕士到博士,从只知道一些基础的诊疗,到学习高精尖技术,她专攻了口腔修复,比如疑难的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牙体缺损。“通俗地说,是更全面的假牙修复,比如说,学做漂亮的全瓷冠、贴面,甚至有关种植牙的修复,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耳濡目染,接触了这么多资深的口腔修复专家,我是幸运的。”毕业以后,李静医院口腔修复科,扎扎实实工作了10年。她更忙碌,也更充实了。3沟通医院口腔修复科,始建于年震旦大学医院口腔科下属的冠桥修复科,首位科主任是口腔医学著名专家邱立崇教授;年易名为口腔矫形科;年更名为口腔修复科。学科分义齿修复、全口义齿修复、固定义齿修复、颞下颌关节病、赝复和种植等6个特色专业,科室在国内享有盛名,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医院不能做、不愿意做,或是做坏了的疑难复杂病例。“心理压力是很大的,开始的时候只能硬着头皮去做,不会就想办法请教老师,或者同事。”李静说,得益于科室历来的业务提升模式,科室每一年年底都会有一场病例汇报,每一位医生,必须选择最“得意”的,亦或是“糟糕”的五个病例进行当众汇报,她深切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当你有一桶水,才能倒出一碗水,如果你只有一碗水,那你是倒不出来的。”医院,李静也带学生。“学生遇到问题向你咨询时,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那是万万不可的。比如,学生把病人的牙磨坏了,老师不能补救,这像话吗?”在这样的环境下,李静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此同时,她还担任了医疗干事,负责医疗排班,处理各类医疗纠纷。时间久了,李静意识到,医疗纠纷并不见得真的是医疗上的问题,可能就在于沟通——包括双方认知偏差,医生的服务态度,亦或是医学的限制与病人对治疗的渴望不匹配。李静认为,处理医疗纠纷事关人性,就是考验人的智商、情商、专业能力。“病人也真不容易,他们医学知识匮乏,有很多认知误区,常常执迷于自己的执念,如果医生缺乏有效沟通,很容易产生纠纷。”曾发生过这样一件戏剧性的事情。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子,本该由另一个医生接诊,但那天这位医院,患者就不干了,在门诊大吵大闹。有人把她带到了李静的办公室,患者一见她就出言不逊,夹枪带棒,话中有刺。李静听了,不动声色,平复了一下心情,耐心了解了情况,原来,病人的假牙坏了——平时紧得很,但一咬合就松脱掉下来了。李静明白,这就是咬合高点不平衡,造成的问题。“大多数年轻的医生会盯着高精尖的技术,像这种最便宜的假牙,最常规的技术反而容易忽略,但恰恰这才应该是牙医的根基,如果这都做不好,做高精尖的手术也会出事的。”李静这么想着,把进修医生、学生叫来,现场示范指导——调整咬合高点,调好后,再咬假牙就纹丝不动了。患者十分高兴,拽着要看李静的工牌,说以后要做她的病人,本来要去门诊办公室办投诉的患者,反而去门办表扬了李静。“这位患者开始的确是蛮横无理,但我想,她的诉求其实也很简单。沟通处理好了,她就是我们最好的义务宣传员。”4心之重生工作数年之后,李静获得了前往美国进修两年的学习机会,在她临行前,父亲给她说了一个拔毛断喙,鹰获重生的故事。“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因为,当老鹰活到40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严重阻碍它的进食;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它必须努力飞到一处陡峭的悬崖,任何鸟兽都上不去的地方,在那里要呆上天。首先,它要把弯如镰刀的喙向岩石摔去,直到老化的嘴巴连皮带肉从头上掉下来,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然后它以新喙当钳子,一个一个把趾甲从脚趾上拔下来。等新的趾甲长出来后,它把旧的羽毛都薅下来,5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得以再过30年的岁月。它冒着疼死、饿死的危险,自己改造自己,重塑自己,与自己的过去诀别,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死而复生的过程。”李静的父亲告诉她,你不是正在找人生方向的年轻人,你已经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去国外真正该做的,是睁开眼睛看世界。李静的美国之行,是在加利福尼亚洛马琳达大学开始的。她并没有一到大学就像别人一样去找一个今后的研究方向,去做一个很厉害的课题,而是真的沉下心去体验了国外的科研、临床、教学。她认真地规划了自己最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渐渐地,萌生出新的想法,她想做牙科的全科医生。“我发现,我已经深深陷入一个职场的舒适区。在九院口腔修复科,大多时候只做一件事:装假牙,而且,装假牙的过程其实也只是修复科制定方案,病人是无法全程跟踪掌握到的。我不想一辈子圉于做假牙,否则,我没有办法从头至尾完成一个病例的诊疗,很多时候患者转了一大圈回来,已经面目全非了。”李静决定走出舒适区,她也是一只老鹰,需要啄掉自己的旧毛,啄掉自己的嘴,舍弃旧的自己,至死地而后生,找一个地方去重生。5痛并快乐经过深思熟虑,年,李静投身医院,一年后,接任口腔科行政主任。李静坦言,医院的那段时光,每天都很痛苦,天天都是考验。她犹如一个高年资的新兵,资历是老的,心里却是忐忑的。她担心,遇到牙拔不下来,根管治疗做不通……,那一年,她几乎参与了所有口腔相关学科的学习班,身边的人甚至开玩笑说:“李静,你是不是疯了啊?”年,李静的生活是:看书,上学习班,然后稳扎稳打的治疗。她常常和病人说:“我以前是学习口腔修复专业的,对您的治疗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做,但不一定做的特别好,要是您还不满意,我就帮你转到九院,把后续工作完成,这样行吗?”患者通常会说可以,九院的老同事也成了她最大的后援。医学,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当面对自己没能完整处理的病例,李静都会花很长时间反省,反省哪里需要继续努力。那段时间对于李静来说,痛并快乐着。她就像回到了最初的原点,每一天焦虑而煎熬,但是一旦翻越,那种重新获得的满足和认可,令她兴奋不已。李静觉得,这就是重生。同事们也发现了李静的变化,医院,李静对同事们说,你们不会装的假牙交给我,我拔不好的牙交给你们。现在,李静从一开始托自己的底,慢慢变成了托同事们的底。终于有病人慕名而来,这成了李静最大的动力,她说:“我不能砸自己的招牌。”于是,李静咬着牙,对每一个病人都拼尽全力,开始只能做到六七十分的水准,现在她可以骄傲地说,八九十分是没问题的。李静有她的心结。“医院医院排名前列的科室,后来慢慢下滑了,我刚开始接主任的时候,最伤心的是,本院职工看牙也不来本院的口腔科。我的最初目标就是,让本院职工信服,愿意来自家的口腔科治疗。我要努力带领大家往前赶,把诊疗科目开齐全,已经开展的诊疗项目的医疗质量,一定要做好。”一辆大车靠一个人拉是拉不动的,李静招了很多年轻人,现在的科室是30人的规模,其中14位医生。口腔科的发展令人瞩目,除了口腔正畸和口腔颌面外科没有开展,其他基本的项目都很齐全,且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刚做主任的时候,科室营收是一年几百万,现在一年已经上千万,每年20%到30%的增长。当问到李静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