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买卖今天
黄芪作为补气要药,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其实黄芪除了补气还有很多功效。1.益肺黄芪性微温,入肺,为补益肺气之要药。主要用于肺气不足,卫外功能减退,外邪乘虚侵袭之感冒、鼻炎、咳喘诸病。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异常免疫反应,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对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湿疹等正常免疫低下、异常的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2.补中黄芪归脾经,味甘可滋土,性温促运化,为补中培土之首选。应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之胃痛、腹泻、呕吐等脾胃病证。因其布精养脏,具强壮作用,能调整促进胃肠功能,故对消化道疾病具有上佳疗效。3.升阳黄芪性温,其气轻灵上升,善于升举阳气。主要用于阳气下陷,不能升举、输布水谷精微以养脏腑所致的脏器下垂诸症。黄芪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能强壮身体,促进脏器功能,故对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下垂有一定疗效。4.利水黄芪补中,使中焦枢纽正常,能上通下达,温阳益气,通利三焦水道,故能利水。主要用于气虚,水液运化失常及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之水肿。如急慢性肾炎、黏液性水肿、特发性水肿、肝源性及心源性水肿等均可治疗。尤其是黄芪有显著利尿作用,又能加速尿蛋白的消失,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而对肾炎及肝源性水肿效佳。
5.温阳黄芪性温,有较强的温补元阳之力,尤善温补心阳。主要用于心阳不足之心悸、胸痹、心性水肿等病。黄芪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具有较显著的强心作用。6.托毒(生肌)《神农本草经》载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前人称黄芪为“疮家要药”。常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疮痈,脓成不溃或溃破后久不收口的皮肤及消化道黏膜病变,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口疮、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皮肤疾病溃烂后久不收口等内外疮疡病证。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且对球菌、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从而增强了局部抗病能力,促进局部病灶愈合。7.活血黄芪性温善走,能益气温阳,鼓动血脉运行,促进血液环流不瘀,具有较显著的活血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脑络瘀滞的多种病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等所致的眩晕、头痛及脑中风偏瘫等。因其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故能治疗缺血性脑病诸疾。8.固摄黄芪因其补气力强,而具有较好的固摄收敛作用,能控制血液及体液外泄。常用于气血虚弱所致的出血、体液过度丢失诸疾,如脏器的慢性出血、尿崩症、遗精、滑精、自汗、盗汗等。黄芪所含成分中的葡萄醛酸、多种氨基酸均有强壮作用,且能补充体虚自汗而损耗的蛋白质成分,及闭塞皮肤分泌孔,抑制发汗过多,所以具有止汗作用。
9.生血《本草纲目》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活血生血……,五也。”常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气血不足之血虚证,如各种原因贫血、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细胞减少等。此因黄芪能促进骨髓各系正常原始细胞增生,且黄芪中含有的叶酸成分,为红细胞合成所必须,故黄芪能生血养血。10.止渴《别录》载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利阴气”。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之消瘦烦渴,有一定疗效,这是因为黄芪能调整机体免疫状态,抑制胰岛异常免疫反应,降低血糖。11.发汗黄芪能益气养血而利阴气,且能提升阳气,故可补益汗源使其发汗。临证常用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及气血阴阳失衡,汗腺功能失常所致的无汗证,如体虚感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干燥综合征等。12.宣痹黄芪性温,走而不守,内外皆达,能温经活血通络,故具祛风散寒除湿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风寒湿痹,如各种关节炎疼痛、肌肉疼痛、神经痛等气血虚弱,风寒湿邪入侵,瘀血阻络之痹。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