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丛谈西湖的春天画卷钱江晚报

白癜风哪里治疗效果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周维强上个月我在钱江晚报新闻咨询客户端“小时新闻”的“掌故丛谈”栏里,写了《陶行知先生说“杭州大学”》,年陶行知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讨论拟办的“杭州大学”的选址,文章谈到校舍,希望外表采用中国式的建筑,为与环境调和做个表率。又说“还希望以后在湖边造房子的人,未造之先,必求自己的房子和四周风景联为一气”。这一年陶行知先生紧接着还写了第二篇文章《西湖的危机》,陶先生以为西湖的危机就是“上海化的趋势”。陶先生概括“上海化”的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忙。上海来的人忙得很,嫌自己的腿慢,要坐汽车。第二特点是俗。“凡不合美术的调和观念的就是俗”。第三个特点是私。十座哈同式的花园,就可以把西湖封锁起来。陶先生开出了矫正“上海化”的方子:为维持同乐起见,湖滨大路,应绝对禁止汽车通行;要提倡符合风景的建筑;环湖大路要筑在房屋和西湖之间,免于西湖被封锁的危险,还湖于民。其他两个特点先不说,本文先说“俗”。陶先生说的“俗”,就特地举了西湖里红顶装烟囱的洋房这一例。陶先生关于“俗”的这个意见,当日也是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比如早陶先生两年写出西湖游记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年以大阪每日新闻社记者的身份旅行中国,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江南游记》《长江游记》等作品。其中在《江南游记》第七节里,芥川龙之介对当时他所见的西湖景象,表示了不满:西湖水太浅,“西湖的自然风貌就像嘉庆、道光时代许多诗人一样,纤细的感情多得过了头。西湖……成为怯于春寒的中国美人。”更重要的是,“……这个中国美人已经被湖岸随处所建的、红灰两色俗不可耐的砖木结构建筑物造成致命的而且已经濒于垂危的病根。”芥川龙之介的这个不满,和陶先生的意见可谓不谋而合。日本作家和中国教育家所共同表达的不满,后面应该是有相同的美学理念,即陶先生所说的“凡不合美术的调和观念就是俗”,或者更简洁地说:美在和谐。但那时也有日本学者完全不同意芥川龙之介的意见,比如汉学家青木正儿。青木正儿年和年两次来中国考察,《江南春》是他年3月至5月第一次来中国旅行的见闻录,其中开篇的两章《杭州花信》《湖畔夜兴》,写的就是西湖和杭州的游历所见和所思。青木正儿是读到过芥川龙之介的《江南游记》的,所以他在《江南春》第三章《姑苏城外》里才有“现代文坛的某才子在江南游记中嘲笑西湖画舫”这样的话,我们也因此可以把青木正儿关于西湖的看法,看作是对着芥川龙之介的意见而发的。青木正儿完全不认为“湖岸随处所建的、红灰两色”的“砖木结构建筑物”是庸俗的和煞风景的。《杭州花信》里,青木正儿先引用了芥川龙之介他们的意见:“我曾经听许多人感叹西湖变得俗了,我却觉得有些夸大其词,所谓西湖的庸俗化,指的是近来新建了许多欧式建筑,破坏了与周围景观的调和。”然后,针对这样的意见,青木正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请问持如此论调者是出于什么思想呢?不检讨自己的姿态,一味攻击欧式建筑,这是狭隘的,上帝也会说‘就是因为你们的不协调的头脑和装束,这里的风景才变得庸俗化了’。看西湖时,自己的头脑中先有一种主观偏见,用这个去衡量景物。”青木正儿把这些个认为欧式建筑庸俗化了西湖的意见,归结为是欣赏者主观上的认知偏差所致,而不是风景本身。青木正儿接着说道:“……当然那些欧式建筑我也不能苟同,但那是时代的要求,而且欧式建筑和中式建筑,风格的差异本来就没有欧式建筑和日本之间的差异大,雷峰塔不正是砖石结构的吗?如果说砖石结构的欧式洋馆不协调,那么雷峰塔也不协调吗?”青木正儿从时代与建筑风格变化来立论,虽然一对一的这样简单的对应立论有点儿机械,举雷峰塔为例来为欧式建筑作辩护也有点儿牵强,但青木正儿这样考虑问题的思路,对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正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未始不算是“同情的了解”。他看到了当时中国正在发生的新旧的转型,他赞成中国向西方文化学习,获得自身文化的新生。他是持动态变化的观点,来看待西湖的新建筑的。所以他接下来再递进一层写道:“我认为西湖的一角好像中国的缩影,欧式建筑渐渐中国化,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出现与西湖完全协调的景观,中国全国的文化也如此。”青木正儿接着援引中华历史上的文化故事,来给自己的立论作依据:“如果我们考察中国古代文化,就会发现外来文化是怎样促进了新文化的兴隆,即使那曾经是他们所轻视过的文化。比如说促进了唐代文化兴盛的不正是西域文化的导入吗?诗律、音乐、美术、用玻璃杯品尝葡萄酒的时髦诗人们,谁能说他们是不协调呢?如果从唐代文明中剔除塞外风情,那将是多么枯燥无味啊!”从对西湖新建筑的看法,青木正儿引出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一个认识,表达了对当时正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文化前景的乐观的情怀:“中国民族的伟大就在于吸收外来文化,以壮大自己,所谓泰山不择土壤,路走不通了,换个方向,就会豁然开朗。不消说清末中国文化已经走到了末路,但是现在亲爱的中国青年们正在摸索新的方向,而那将是把可敬的大国文化从衰老病弱当中解救出来的长生不老的仙药。”怀抱着对中国民族和文化的新生的热切希望,青木正儿对当时中国的新气象表达了强烈的认同感:“今天早晨我从旅馆二楼(维强按:青木正儿入住的是西湖畔一家西洋风格的旅馆“清华旅馆”)望出去,在前面的民众运动场,少年童子军正在有纪律地行动,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寄语中国青年诸君,只要对这老大国的痼疾有效,任何药都去尝试吧!除此别无出路,我从西湖预想到不久的将来诸君一定会创造出中国文化灿烂的昌盛期。”青木正儿对着当时一部分日本文化人的见识,说道:“西湖不是为个别好管闲事的日本人保存的古董,西湖是活的,是动的,是天惠赐给中国国民的一个娱乐场。有效地享受天赐,建设欧式大菜馆、大旅馆是中国人的自然的要求,也是以人工助成天赐的一个方法,决不能把西湖仅仅看作一个古迹名胜。我忠告各位,如果先入为主,然后再对西湖发出失望的慨叹,那就最好不要到西湖来,只要在文献上探访西湖,闭目幻想吧。”自从芥川龙之介、青木正儿、陶行知三位先生发表关于西湖的意见以来,又是近百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看看西湖边的西洋建筑,比如北山街上的著名的新新饭店,葛岭山脚的静逸别墅,环湖而建的省庐、石函精舍、澄庐、蒋经国寓所、摹烟别墅、抱青别墅、常宅,六和塔西侧、月轮山中的原之江大学的慎思堂、钟楼、育英堂、上红房、下红房……等等西洋建筑,咱们还会觉得看得不顺眼么?还会认为这些西洋建筑是破坏了西湖山水的景观么?也许咱们可以说句玩笑话,美不仅在于和谐,美也在于视觉的习见?大白话就是看顺眼了。当然,美学家一定会认为我这是谬见。我承认我这是谬见。但这个谬见恐怕也有一点儿心理学的依据的吧?芥川龙之介、青木正儿虽然“道不同”,但对西湖的古典的美,还都是能够作出充分的欣赏的。芥川龙之介在《江南游记》里描述了他从新新旅馆楼上所见到的景致:“西湖现在对我们展示了东岸一带。从新新旅馆楼上看,对面已经披上绿装的石山,据说就是以葛洪炼丹之地而著名的葛岭。葛岭顶上有一座庙,像个正要起飞的小鸟一样,它那屋檐和瓦全是向上翘的。它右边和它相连的山,据西湖全图上说,在宝石山可以看到豪华的保俶塔。这塔身高耸而塔顶尖尖的样子,和形同老衲的雷峰塔相比,也许正如古人所说,简直就是一个美人。然而葛岭是阴天,宝石山顶的草却享受着充足的阳光。……连接群山山坡那条白线,一定是今天早晨走过的白堤。白堤左边尽头处,尽管看不见楼外楼的招牌旗幡,但是,一片嫩绿的孤山却横亘在眼前。这样的景色的确很美……”他写去灵隐途中所见:“去灵隐寺。途中有一小石桥。桥下流水如环佩之鸣。两岸皆幽竹,带雨之翠色仿佛有意媚人。颇近石谷之画境。吾诗兴大发。然而旅囊无《圆机活法》,终未成一诗者也。”短短几句,颇有神韵,确是隽永的小品。青木正儿也有描写西湖景色的文字,他初见西湖,就欣赏了柳树和水的美妙动人:“西湖的柳树很有名,绕堤翠柳,如烟似雾。其娇弱有如纯洁少女,使人顿生爱怜,真是不观西湖勿谈柳,火车沿线到处可见柳树,每株柳树都足以胜过日本柳树。如果说有所谓春天的气息,恐怕就是从柳树和桃树枝条升起的。柳如烟,桃似火,西湖的基调可以说就是柳。”“……西湖景物轻盈柔和,那多半是来源于柳的梦幻情调和水的温柔媚态。西湖的水没有震撼的魄力,水浅岸低,清澈的水拍打着汀岸,好似琼浆落玉盘……”大约是青木正儿的这个描绘太生动太形象了,也可能青木正儿不仅写了文章,在京都大学还讲起过西湖的印象,所以比青木正儿晚生十三四年的吉川幸次郎,晚年回忆~年留学中国学习中国文学以及在中国的游历考察,还想起青木正儿所讲过的关于西湖的话。吉川幸次郎年1月写成的《雷峰塔》一文里有这样的句子:“……水之色,柳之色,都比日本的更明艳、更细腻。如此细腻的风景,日本却是没有的,青木正儿先生的这句话,果真如此。一切都像美玉一样,玲珑剔透,可爱无比。”春天来了。西湖醒过来了。山色朗润起来了。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无风水面琉璃滑,双燕归来细雨中。咱们暂且抛了书卷,踏青去,游湖去,不要辜负了春到人间的大好河山啊。年3月17日初稿,3月22日修改,杭州西溪作者简介:周维强,编审。著有《蓟门黄昏:元史随笔》《书林意境》《扫雪斋主人:钱玄同传》《太白之风:陈望道传》《尚未远去的背影:教育文化名人与杭州》《史思与文心》《若有所思》《学林旧闻》《最忆是杭州》《古诗十九首评注》等。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ddhz.com/ystl/151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